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随文巧练笔,助生善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随文巧练笔,助生善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崔峦同志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度适时地融于阅读教学中,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写相得益彰。“随文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尤其适合写作刚起步的中年级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中年段的随文练笔。

一、练写在典范句式处

教材选取的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式,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如人教版第八册的《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文章的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式,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绘,这两部分内容很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随文仿写练习。在充分理解感悟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并仿写:

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花儿真?摇 ?摇啊,?摇 ?摇;花儿真?摇 ?摇啊,?摇 ?摇;花儿真?摇 ?摇啊,?摇 ?摇。

天上的云儿真?摇 ?摇啊,?摇 ?摇;天上的云儿真?摇 ?摇啊,?摇 ?摇;天上的云儿真?摇 ?摇啊,?摇 ?摇。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是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有了文本中的精彩句段作为范例,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一个个排比句写得贴切顺畅,学生的表达淋漓尽致,令人惊叹。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随文练笔中,学生就既能感受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髓,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练写在精彩修辞处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富含修辞的精彩之处,修辞使语言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我们要“投机取巧”,除引领学生精读细品、反复诵读之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的《秋天的雨》,有一组句子很有特色,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美:“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啦扇啦,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其非常生动地写出了秋天景物颜色形状特点,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学生语言模仿的很好素材。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依照“它把(?摇 ?摇)给了(?摇 ?摇),(?摇 )。”的句式,写一写秋天里其他事物的变化,恰当地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练笔后,再把学生仿写的句子连成段美读。学生惊奇地发现,这就成了一段优美的散文。通过多次模仿运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丰富了表达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练写在感悟动情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引导学生理解在深远处、感悟在动情处,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当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能“情动辞发”。

如人教版第七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记叙了一场为抢救一位青年生命的特殊的骨髓移植手术,这次骨髓移植手术是在台湾大地震的时候进行的,医生和骨髓捐献者不顾余震的危险,坚持进行手术。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呢?笔者抓住这个情节启发学生体会:在那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中,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他还不知道;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设身处地,用心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段话。

再如笔者执教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宙斯气急败坏,?摇 ?摇。”你能体会宙斯气急败坏的样子吗?他会怎么说呢?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写一写。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情动而辞发”,说真话抒真情,把对文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款款流淌于纸上。在真情诉说中,学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练写在留白想象处

在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蕴涵丰富的空白点,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发展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人物的情感。

如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专列》一课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燕子迁徙途中遭遇气温骤降,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燕子,准备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著名教师盛新凤执教《燕子专列》一课时,成功地抓重点词带学生展开想象,走进文本深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巧妙的随文练笔结合点。

师:这个用广播用新闻媒体来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中有个词,叫什么?

生:呼吁。

师:同学们,你们想啊,当时,瑞士政府会怎样通过电视、广播这些新闻媒体向大伙呼吁的呢?怎么呼吁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爱心调动起来呢?我知道你们肯定有好办法。这样吧,先想一想,我们来代表瑞士政府写上几句呼吁的话,好不好?(学生想象写作)

又如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课文有这样一句话:“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课文省略了茨威格和罗丹的对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填补,想一想:茨威格走上前去准备同罗丹交谈些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再写下来。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教师可以多安排“留白想象”处随文练笔,让学生试着联系生活、联系自我体验,揣摩人物的内心、与文本情感共鸣,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随文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对构段方式的仿写,针对课文插图的练笔,对古诗文的改写,写读后感,等等。薛法根老师说:“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我们在找寻随文练笔结合点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更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藏,找出本篇课文的独到之处,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随文练笔的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随文练笔才能开发学生潜能,才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