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中的和声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中的和声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主要探析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瓦格纳在《魏森东克歌曲》中和声手法的运用,体现在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和属七和弦功能的扩大上。

关键词:魏森东克歌曲;半音化;属七和弦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2-02

《魏森东克歌曲》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这位被称为歌剧改革者的作曲家在歌剧中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观念和创作手法,如:综合艺术,无终旋律,半音和声等。而这套歌曲是在创作最具改革意义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期间完成的,此时瓦格纳和声风格达到完全成熟,由于“半音”与“不协和和弦”的大量运用,导致以和声功能为前提的稳定的调性和声基础被削弱,并且瓦解。在同时期的歌曲创作中,作曲家很自然地会将这些手法运用其中,致使两部作品在形式上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显示出瓦格纳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一、半音化的声部进行

作曲家本人将五首歌曲中的两首贴上与《特里斯坦》相关的标签,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五首歌曲中,《在温室里》和《梦》两首歌曲半音化声部进行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温室里》半音化的运用方式有旋律性半音化、和声性半音化和整体半音化。首先是旋律性半音化的使用,即半音进行出现在旋律线条中(见例1、例2)。《在温室里》第8―12小节旋律中主要是半音进行,夹杂着同音反复和一个下行的纯四度。旋律的方向以上行为主,但以下行小二度结尾。第16―20小节的旋律中的半音进行也扩展为上下行大二度以及同音异名的变化音的转换,如第18小节中bB与#A的等音变化(见例2)。大量变化音的使用,使歌曲的旋律线条变得摇曳而不稳定,也难以演唱。瓦格纳在歌曲的旋律中大量使用半音,是为了揭示了爱与死的矛盾,半音化是最好的手段,通过温室里植物的悲剧性命运来隐喻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和声性半音化(如下例中的钢琴声部),《在温室里》第8―12小节和第16―20小节半音化旋律相对应的钢琴伴奏的下方声部运用了三度双音的连续半音下行,双音的时值较长,以三拍为节奏单位更换和弦。而钢琴部分的上方声部稍自由一些,旋律的走向是迂回曲折的,音程上运用了增二度、大二度、小二度以及同音转换,音符也较为密集,即一拍一音。和声上是连续半音下行的七和弦,而在乐句下行二度的结尾处,和声上进行到下行纯四度(11―12小节)和下行纯五度(19―20小节)形成上下句的结构。第9―12小节的和声进行是:e7――bE7――d7 ――#C7 ――#b7 ――§b7 ――#F7;第17―20小节的和声进行是:a7――bA7――g7――#F7――#e7――#d7――#G7从整体上来看,它们又构成了整体半音化的特点。在这首歌曲中,半音的运用集中于表现歌词中的情感的矛盾,如第8―12小节的音乐对应的歌词是:你,温室中的孩子,告诉我,为何悲叹?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温室”与“悲叹”之间的矛盾,在舒适环境中的人心中却充满悲凉。第16―20小节的音乐对应的歌词是:沉默溢出你的悲伤,溢出一腔甜美的芬芳。在此句中“悲伤”与“芬芳”也是矛盾的。多用半音的下行进行则预示了忧伤的结局,《在温室里》半音化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抒发作曲家内心的无奈与矛盾这种情感。

但是,在《梦》这首歌曲中,半音化的运用上与《在温室里》不同。主要是效果性的半音化,运用在整首歌曲的钢琴声部中。首先,《梦》有着较为长大的前奏和较有特色的伴奏音型,如下例3所见,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极弱力度下的同和弦反复,但在每小节更换和弦时,二至三个声部保持不变,而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声部作半音进行,半音进行有三种方式,即同时上行,同时下行,以及反向。在最高声部出现下行二度的旋律长音时,相邻两个小节的和弦保持不变,这种做法是为了突出高声部的旋律。其次,在歌声进入时,这种音型仍在延续,只有少数地方稍作改变;最后,在16小节的后奏中与前奏也是相呼应的。

瓦格纳在《梦》这首歌曲中的做法与肖邦《前奏曲》第4首的技法极其相似:音型是同和弦反复,但在更换和弦时,一至二个声部保持不变,而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声部作半音进行。肖邦的此首作品名称为《在墓地旁》,属于主观抒情性作品,瓦格纳借用他的这种创作手法,正是为了表达与此作品相似的情感,也是瓦格纳悲观主义的爱情观在歌曲中的显现。

二、属七和弦功能的扩大

在《魏森东克歌曲》中属七和弦的运用结合了如桑桐先生所言的辐射(Ⅴ7――Ⅹ)和吸聚(Ⅹ――Ⅴ7)两种功能,表现为属七和弦的连锁进行以及属七和弦与其它七和弦交替进行。在《静止》、《在温室里》和《痛苦》中尤为多见。当《静止》的歌中唱道:“心,没有更加深远的期望”时,钢琴声部运用了三小节的较长的属七和弦,经过两小节的休止后,又连续用了五个长的属七和弦,将歌者心中的矛盾和痛苦作了最大限度的展现,直至最后才解决到主和弦(见例4)。但在这一连串的属七和弦进行中,仍然有明显的由属到主的倾向性,这说明了这种技法在大小调功能和声框架之内。

《在温室里》第8―12小节的旋律中出现半音的级进上行,歌中唱道:“你,温室中的孩子,告诉我,为何悲叹?”,此时的钢琴声部运用了半音下行的连续七和弦进行,进行中既有属七,也有小七和大七。属七和弦在此处没有解决到它的主和弦,而是进行到下行二度的其他和弦,这样一次次地落空,将歌者悲叹的心情展现出来(见例5)。在《痛苦》的结尾,歌中唱道:“只有走过死亡,才可以唤起新生,只有经历苦难,才可以重现辉煌。”歌词相对应的和声进行中使用了大量的变音及连续的属七和弦,在19、20小节中,如《静止》中处理的那样,具有属到主的倾向,尔后两小节中的属七和弦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的是,它们后面紧接的也是不协和和弦(见例6)。

属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主要强调其倾向主和弦的性能和加强运动、推进和声、支持中心、确定凋性的作用,但是,当属七和弦之后连续的并非是主和弦或通常的VI级和弦,而是各种变音的、不协和的、复杂的和声时,当预想中的期待经常落空,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时,那末亦就必然削弱了属七和弦的倾向与导向作用,使属七和弦本身成为一个带有问号的和弦,正如瓦格纳常将属七和弦用于问句结束处那样,作为和声上“疑问”的代表。

总之,从以上的一些谱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曲家在歌曲中大量使用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和属七和弦的连锁进行以及与其它七和弦的交替进行,打破了传统和声中属七和弦的常规进行和确定凋性的作用,扩大和延长了音响的不协和程度,致使调性变得模糊而游离。这些进行多用在歌词描写痛苦及悲伤的语句中,它们的作用是将歌者内心不安的情绪推向极端。瓦格纳在和声上的这些突破和创新把艺术歌曲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也深深影响到了其身后的作曲家。

参考文献:

[1]瓦格纳著.廖辅叔译.瓦格纳论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陈默.瓦格纳[M].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4]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