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学记 第2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学记 第2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者教也”,似乎到了平常上学时,孩子们入校,从而接受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常识和常理。然而在90年代初的内蒙古草原上,这些却没有“自然而然”地发生。

“一排土房子、几排泥凳子、一群泥娃子”,曾经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学校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这里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有苍茫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横亘的土地。然而,教育的落后却是一直制约着这里的问题。

28年前,因贫困而走出校园的摄影师阿音说:“辍学是因为家里连10块钱的学费都付不起,所以上学是我无法释怀的情结。”于是,1990年起,他端起相机,走进了草原上的各个学校,用镜头来记录这里的变迁。

那时,因为穷得建不起校舍,老师在大树下或仓库里为学生授课变得不稀奇;那时,师资稀缺,没有老师凝聚的学生像迷途的羔羊在草原疯跑很常见;那时,还有很多贫困生在失学的边缘挣扎。

九十年代中期“希望工程”来到这里,2000年左右“两免一补”(对农

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来了,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了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的力度,并从民族中小学开始实施。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基本上是村不办小学,苏木(乡)少办小学,旗(县)兴办中学。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全旗曾有15所苏木小学,调整后,仅保留了1所,其他苏木小学的学生全部集中到旗直属2所蒙古族小学就读。

草原上更多的孩子有了上学的可能。然而,集中到旗县上学,孩子们的家离学校大多很远,学校的寄宿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以至于很多孩子要在校外租房,由爷爷奶奶甚至其他亲戚陪读,交通、住宿这方面的成本有所增加,大多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心理上也同时产生了孤独感。

那些曾经穿着传统蒙古服装在蒙古包前玩耍,在草原上奔跑的孩子,换上了城市的服装,走进了现代化的校园。当这些草原孩子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值得欣慰的同时,另一个现象出现了,如阿音所言:“教育发展了,游牧后裔进城了。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近,离草原生存地却越来越远;离现代新文化越来越近,离游牧传统文化却越来越远。”

通过阿音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变迁的校舍、孩子的变化。这背后,就是蒙古教育曲折前进的历史。

温都苏巴图 生于2004年9月16日

他的父母是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胡格日其格嘎查牧民。家里6口人,有12600亩草场。2010年有羊410只、牛17头、马11匹,是嘎查里的中等户。

左图摄于2005年5月,那时的温都苏巴图还是只有8个月的婴儿,在传统的蒙古包里,他还躺在摇篮中,墙上是成吉思汗的照片。阿音说:“这是传统的蒙古包里的景象。”

右图摄于2010年7月,温都苏巴图在东乌珠穆沁旗读幼儿园中班,家里距幼儿园260公里,由爷爷奶奶租房陪伴,年租金6500元,而父母还在牧区放牧,但是由于草原的陆续开矿,草场萎缩比较严重,阿音说道:“他们家那里也许5年后就没法再放牧了。”图片背后的“转移牧区人口服务中心”也可见这一大趋势。由爷爷奶奶陪伴的温都苏巴图是个很倔的孩子,拍照时,他一定要戴着邻居姐姐的红领巾,就可见一斑。

巴雅斯古朗 生于1999年9月9日

他的父母是苏尼特左旗满达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家里4口人,有3000亩草场,2010年有羊43只,是嘎查里的贫苦户。

左图摄于2006年2月,巴雅斯古朗在自己家院墙外抱着小羊羔。

右图摄于2010年6月,他已经就读苏尼特左旗蒙古族第二小学四年级。家里距学校148公里,住校读书。阿音说:“巴雅斯古朗的家是草原典型的贫困户,家里所在的草原沙化非常严重,毕竟对于牧民来说,草场是决定一切的,可叹的是他的父亲还喜欢酗酒,没有为家里生计的改变做过多的努力。”由于自家牛羊数量太少,父母在为别家放牧。虽然学校硬件条件不错,都配备着电脑,但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较少,所以巴雅斯古朗身体不太好,学习成绩也一般。

阿敏布赫 生于2004年2月22日

他的父母是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巴彦毕力格图嘎查牧民。家里4口人,有12000亩草场,2010年有羊328只、牛116头、马3匹,是嘎查里的中上等户。

左图摄于2008年2月,当时4岁的阿敏布赫骑在自家马上,这是他入园前生活的常态。

右图摄于2010年7月,阿敏布赫在阿巴嘎旗蒙古族幼儿园上大班了。他的家距离学校54公里,在校外租房生活,月租金310元。图中并非阿敏布赫的亲祖母,因为条件所限,并非每个要到县城开始学习的孩子都有自己最亲的亲人陪伴。在这位奶奶家一共有4个孩子在一起,生活条件比较一般,阿敏布赫的父母在草原忙的时候只能一两个月来看一次他,闲的时候也要半月才能来看一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分别也是大多数家庭共同的无奈。阿敏布赫对阿音说,自己还是更喜欢蒙古族传统的服装,只是在学校就穿上了城里的衣服。

玛格苏日扎布 生于1998年9月28日 妹妹乌雅罕 生于2003年4月18日

他们的父母是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白音敖包嘎查牧民。家里4口人,有6250亩草场,2010年有羊600只、牛14头、马28匹,是嘎查里的富裕户。

左图摄于2008年12月,他们和父亲在草原上,背后的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常见。阿音说道:“拍照时,两兄妹拿起父亲的大羊皮裹在身上逗乐玩。”

右图摄于2010年7月,哥哥四年级,妹妹一年级,家里距学校310公里,跟随祖母租房住在学校附近,月租金280元。图片背后就是县城的景象,哥哥倚靠的是亲戚家的车。由于自己家没有车,他们的父母往往一个月左右骑摩托去县城看一次孩子,据阿音说,妹妹学习不错,哥哥非常调皮。

苏力德 生于2005年5月19日

他的父母是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哈日阿图嘎查牧民。家里3口人,有625亩草场。由于草场沙化,无法放牧,他的父亲从2001年起就开始给别人打工。

左图摄于2005年12月,还是婴儿的苏力德在母亲的怀抱中,只是那并不是他们自己家的蒙古包。

右图摄于2010年6月,苏力德在西乌珠穆沁旗蒙古族幼儿园上大班。其实在2009年的时候为供他上学,一家人就进城租房打工了。阿音说:“牧民和农民不大一样,他们一般除了放牧什么都不会,苏力德的父母算是勤劳能干的,母亲在饭馆打零工,父亲会开摩托,当过一段时间的清洁工。”无牧可放的牧民,他们以后怎样继续为继自己的生活,在谈话中阿音很是担忧。

阿音

蒙古族,1970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内蒙古科右中旗人。1989年末自学摄影。毕业于内蒙古师大蒙文系自学成材班,1992年自学获得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大专学历。现任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摄影、摄像总会董事长兼东乌旗文化局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十杰,获《美国国家地理》“所有之路”国际摄影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展览:

2010年《中国蒙古族学校》专题在平遥国际大展、大河画廊展览;《生存地》系列在北京大河画廊展览;《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参加美国洛杉矶国际摄影博览会

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参加美国迈阿密国际摄影博览会;法国巴黎、北京大河画廊、上海国际世贸大厦、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台北等地展览

2008年《游牧》系列在联合国总部展览;《生存地》系列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览 ;《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连洲国际摄影节展览;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

2007年《游牧》系列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圣塔菲、旧金山展览

2005年内蒙古大学《阿吉乃800》个人展览

2004年内蒙古美术馆《搏克2048》个人展览

获奖:

2009年获中国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一银一铜、获德

国国际摄影中国徕卡摄影师大奖、获国际民俗摄影“人

类贡献奖”大奖

2008年《游牧》系列获29届FIAP黑白摄影两年展

斯洛伐克摄影艺术中心大奖

2007年获中国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6年获内蒙古摄影最高奖—金鹰奖

出版物:

2012年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2010年出版《中国蒙古族学校》摄影集、《中国游牧蒙古人-生存地》摄影集2009年出版《成吉思汗的子孙—中国游牧蒙古人》摄影集 、《蒙古马》摄影集2006年出版《阿吉乃800—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5年出版《搏克2048—阿音纪实摄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