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年代秀》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功能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是当今社会当之无愧的强势传播媒介,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提供娱乐、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这一大众传播媒介随着时代的前行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其传播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既为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对电视传播,尤其是电视节目的文化功能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可否认,部分媒体追求娱乐至上、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忽视思想内涵、淡化审美价值、排斥社会责任的不良倾向已经成为当下电视文化生态中的一大顽疾,不仅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反响,也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电视文化浮躁、荒漠的背后,还是有一批批叫好又叫座的娱乐节目,站在文化担当的高度,用高格调、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去陶冶和净化观众的心灵。深圳卫视斥巨资打造的全国首档代际互动节目《年代秀》,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走出了泛娱乐化的窠臼,以积极的价值导向、厚重的人文关怀、高标准的目标定位、精细的操作理念以及出色的行动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迸发出震撼心灵的魅力。笔者认为,节目的核心精髓在于,以娱乐化的包装,诠释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理念,实现了电视节目文化功能的构建。
一、用主流价值观和本土文化传统彰显娱乐文化精髓
电视节目,尤其是卫视频道的节目,理当传播先进、健康和有益的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功能,包含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文娱类节目还包含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所有这些功能的价值底线,则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身心健康。[1]无论哪种形式的娱乐节目,都要在一定的价值内涵基础之上,力争成为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的精品,更要以饱满的激情来表现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表现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前进过程中的创造、艰辛和幸福。
《年代秀》在每期节目中邀请到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00年代五个不同时期的10位明星嘉宾组成年代小组,嘉宾包括运动员、政治家、艺术家、歌手、演员、时尚界人士等等,每个年代小组都要回答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问题,或者结合影视片段,或者问及当时流行的音乐和社会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明星们带着观众在样板戏、老电影、大事件等不同故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观众在曾经的记忆中重温昔日的欢乐。节目设置的问题也并不高深莫测,其实都是那个年代大众文化的一个个缩影,辅以影像、实物、音乐和时尚秀的展示,反映出了我国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的变迁,尤其透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特征的流变――从60年想主义的纯净、70年代勤劳奋斗的质朴,到80年代自我意识的觉醒、90年代个性表达的率真,再到00年代人人都可成为明星偶像的信念。可以说,《年代秀》,表面上秀出的是风尚,是乐趣,实际上,秀出的是价值观,是文化。
节目主打“年代”的招牌,并对“年代”的内涵进行了适于电视表达的深入挖掘。因为观众对节目中出现的事件和人物可能会很熟悉,但是对其中关键的某些有趣或感动的细节可能未曾关注,因此节目对“年代”的内容进行了最大的延展,力图使观众保持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譬如有期节目讲述的是南极中山站,设计的问题是“一封家书从中山站寄出要多久才能收到回信?”信件,是上世纪80年代很普遍、很流行的一个文化符号,放在南极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最后,出来揭晓答案的是第一任南极中山站的站长,而且还带来了当时在南极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中山站建站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嘉宾和观众。节目就以这种既巧妙又简洁的方式,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思。
二、用集锦式、整体性、分享型的节目形式体现娱乐文化创造活力
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娱乐也是一种文化。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地创新,因此,娱乐要想成为一种能真正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必需持续迸发出旺盛的创造活力。无可否认,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从业者在借鉴、模仿方面是具有天生的过人之处的,选秀风、竞技风、情感倾诉风、职场选拔风、相亲风,把荧屏装点得五彩斑斓,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千台一面”的局面。但仔细分析,大多数娱乐节目都属于单一的节目样式,要想在林林总总的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必须以全新的创造力打造出奇制胜的法宝。《年代秀》就改变了以往娱乐节目单一的娱乐形式,融合了游戏竞赛、模仿表演等多种娱乐元素,集结了不同方式的娱乐环节,同时构筑起强大的明星表演阵容,进行跨年代沟通互动,体现出充满阳光朝气的娱乐文化创新能力。
《年代秀》的基本形式主线是穿梭时空,节目不过分追求才艺展示,没有评委评分,没有激烈PK,只是通过多种娱乐形式如唱歌、跳舞、朗诵、模仿角色、跳皮筋、转呼啦圈、做广播体操等等,来追忆不同时代的文化亮色,同时加以幽默、喜剧色彩的因子,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体尝到怀旧的欢乐。如“年代专属题”环节,题目通常分四种类型:“我是谁”、“我在哪”、“谁在我身边”、“我在跳(做)什么”,以问答形式为主,但并不是传统的面对面一问一答式,而是结合道具、表演的全新模式。比如节目会蒙上一位嘉宾的眼睛,让他换上另外的服装,扮成这个年代的某个人物,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是谁,需要不断地向搭档提问,逐渐缩小范围,才能猜出自己的身份,或者让一位嘉宾将耳机里听到的歌曲用肢体语言或舞蹈表现出来,让搭档猜歌曲的名字。再如“老歌新唱”环节,主持人邀请几位嘉宾一起用新的形式演绎老歌,表演过后嘉宾还会被问及和这首老歌相关的问题。主持人赵屹鸥有时也会参与歌曲表演,如他和姜昆、喻恩泰一起表演过《流星雨》,几个在外型上与F4有着一定差距的中年男子在舞台上极其投入地深情模仿,流露出的喜剧效果自然让人捧腹不已。
明星嘉宾虽然是节目的表演主体,但他们有别于在其他娱乐节目中的“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不同时代的“群像”符号,对观众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认知。如60年代的潘长江、孙海英、耿莲凤、薛家燕、罗家英、朱明瑛、李金斗;70年代的宋佳、沈丹萍、黄健翔、成方圆、欧阳奋强、米雪;80年代的戴军、叶蓓、于文华、何炅、瞿颖、景岗山;90年代的关凌、喻恩泰、李湘、刘璇、金铭、胡彦斌;00年代的李霄云、杜海涛、薛之谦、黄雅莉、谢楠、马天宇等等。不同年代的明星嘉宾成为各自时代大众流行文化的最有感召力的标签,凝成了整体的合力,给《年代秀》增添了厚重的内生力量。
在《年代秀》的舞台上,嘉宾不会感受到持续唱歌的无聊和反反复复舞蹈的单调,观众也在众多短小精悍的表演形式中产生一同表演的冲动,更不会觉得乏味。《年代秀》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最大程度地囊括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以丰富的娱乐形式调动激发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参与动力。这种表现为分享梦想、分享回忆、分享情感的多形式、深层次的分享娱乐,在目前的中国电视节目里是独一无二的。[2]
纵观我国电视荧屏,当大部分娱乐节目陷入内容平淡、形式平庸,更有一部分节目品格流于低俗之时,《年代秀》以“黑马”之势惊艳亮相,经过短短半年多的运作,让业界人士刮目相看,观众拍手叫好,已然跻身卫视王牌综艺节目之列。这背后固然有对舶来节目模式成功的本土化改造、一流制作团队的全力打拼,然而最重要的是节目以凝聚文化认同感为己任,展示了我国60年来社会风尚和流行文化的变迁,以文化自觉精神和蓬勃的文化创造活力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使命。这是观众的期待,更是电视文化产品成功的关键。
注释:
[1] 《坚持电视节目文化自觉,防止过度娱乐化》,参见《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4日。
[2] 程坤、王莹:《:开创分享娱乐先河――专访深圳卫视节目总制片人易骅》,载《媒介》2011年第7期。
(作者单位: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