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课程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赋予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全新的含义,带来教师专业技能新的发展。文章就教师创设情境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技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小学教师 教学技能

一、引言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2)教师作为学生引导者;(3)教师作为反思型实践者;(4)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5)教师作为研究者。[1][2]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变化对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实现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

设计问题情境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四个亚类。第一大类是围绕教材内容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情境和开放性问题情境两个亚类。第二类是围绕生活情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分为模拟现实生活问题情境和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两个亚类。[3]

第一类问题情境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前人已经认识的世界,设计的主要要求是:(1)问题情境要紧扣教材内容,设在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上。所谓关键点是指能把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并加以延续和扩张的网络中的节点。只有把问题设置在这些节点上,才有可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系统地、整体地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前人已经认识的世界。(2)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问题情境不能距离学生已知的知识经验太远,太远会导致缺少中间环节,学生只会感到困惑,而不能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太近,太近学生很快就懂了,也不会产生认知冲突。(3)设计有固定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时,由于要求学生思维问题向某一固定方向发展,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设计也相对容易些;开放性问题,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为了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结构一般比较复杂,设计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更大的气力,对问题情境做多方面的考虑。

第二类问题情境涉及的不仅是对已知知识的认识,而且包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要求学生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参与知识的创新。设计模拟现实情境问题时,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真实性问题。所谓真实性指的就是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接近程度。它可以用忠实性的复杂性两个维度来描述。忠实性,描述问题情境与真实生活相一致的程度;复杂性,则反映问题的目标和方法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建构主义认为,只有接受真实生活的学习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真正意义。设计模拟现实问题情境有多种方式,例如,可以设计成录像的形式;可以设计成故事的形式,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学习资料。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设计时都应符合以下要求:(1)问题必须与真实生活情境尽可能相似,必须给学生以广阔的建构空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2)问题应有适应性和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3)问题要有一定的复杂性:每个任务都由若干个子任务构成;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资料和无关的资料是混杂在一起提供的。学习者必须通过思考和判断,把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资料从整体材料中抽取出来,解决问题。(4)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整合才能求得解决。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

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与合作课题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所谓适当的课题就是指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课题。这些课题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课题应是开放性的。这类问题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容易引起争论,也容易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2)课题应有一定的难度。所谓一定的难度是指,解决此类课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全具备的,需要大家协同努力才能解决。(3)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

合作学习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合作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取决于合作者的合作技能。这些技能包括:(1)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技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如果不善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别人就很难从他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和启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水平,首先就要帮助每个学生会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2)学会倾听技能。合作学习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不仅要自己表述清楚,而且要学会倾听,注意听取别人的观点,并能对别人的观点作简单的归纳。(3)学会反思的技能。所谓学会反思就是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能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把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相比较,在综合多种观点的基础上,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从合作学习中受益,从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参与合作学习的技能,而且取决于教师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和引导的技能。如何帮助学生选择讨论的切入点,帮助他们从已知知识的库存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如何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如何处理讨论中突然冒出来的、事先未曾考虑的问题;如何帮助那些由于基础差或别的什么原因而跟不上讨论步伐的同学,等等,都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锻炼和提高的基本技能。

四、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技能

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具有质的不同,它要求教师不是把科学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传授,而是把科学当作一种过程,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观察、提问、分类、推理、假设、解释、表达、交流等活动既感到有兴趣,又力所能及。教师既要有效指导,又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真正实现“交互主体性”。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1)精心设计探究计划。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甄别,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探究活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做正确的评估,在探究过程中又要做适当的监测与指导。(2)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所选材料必须与所学的重要概念有关,材料要引起学生普遍的兴趣,材料之间能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联系方式,确保每组或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材料。(3)做好探究学习的组织安排。教师必须正确地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进程判断什么时候运用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什么教学目标。(4)有效指导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学会既引导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努力,又允许学生确定目标并为之奋斗;既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又及时把教学活动转移到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乐于探究,达到探究的目标,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要在探究性学习中真正体现主体作用,还要具有进行探究性提问和探究性讨论的技能。探究性提问要问在有疑之处,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在提问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探究性讨论中要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建立有凝聚力的配合默契的小组,安排好最有利的组织形式。此外,教师还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科学的评价,以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引导学生“会学习”的技能

所谓“会学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目标具有规定学习方向和诱发动机的双重效应。它既能为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是学习活动有序化,又能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动力支持。2.善于选择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已经识别出来的认知学习策略包括:产生和维持动机、使焦虑衰减、产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在所学材料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格外精致的方法将新信息与已有信息相关、利用认知监控注意力、运用理解监控检查记忆、利用执行性控制策略组织和协调活动等。3.善于运用元认知能力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仅要为自己设置目标,而且要把自己的学习过程放在自己意识的监控之下。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4]

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能力和实际效果,为自己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2.教会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风格。3.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放到自己意识的监控之下。要求学生经常通过自我观察和反省来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另外,还要注意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学习策略。

六、结语

总之,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新体系,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文章主要分析了教师专业新技能,以图引起关注,对如何提高这些新技能这一问题将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田杰.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4):75-80.

[4]勒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俞国良.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16-20.

[6]申继良.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