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倒读正做 逐句概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倒读正做 逐句概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材料解析题是高中历史考试的两大题型之一,分值大,难度高,历来被学生视为“拦路虎”“夺命刀”。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笔者依据浙江省五年高考真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倒读正做,逐句概括”的解题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

试题的解法取决于问法。我们先采用列表统计的方法来看看材料解析题有多少种问法(见表1)。

根据统计表1中的“提问方式”,得出表2。

表2 2009―201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提问方式统计

综合分析表1、表2,不难看出,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三种: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2.阅读材料……,概括……。3.结合所学,概括……。

明确了“问法”也就找到了“解法”。根据对表2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说,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无外乎两种:1.课本知识的迁移。2.阅读并概括材料。第一种方法,即“课本知识的迁移”需要日积月累,在此不予讨论。本文探究的是第二种方法,即“阅读并概括材料”的具体操作步骤。

理论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是“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规范作答”。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当做题者先阅读材料再阅读问题的时候,材料中的信息是否对回答问题有用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做题者就不得不再一次回过头去阅读材料。宝贵的时间在无效阅读中被浪费了。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倒读正做,逐句概括”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每次只阅读一个问题,明确该问题的求答项和需要阅读的是哪则材料、需要回忆和迁移的是哪些课文。

第二步,带着求答项去阅读这一个问题要求参考的材料并逐句概括。这是运用本方法解题的关键,须细致地分为三小步。

一是阅读材料的出处。一般可以获得时间、人物、著作等信息。时间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材料中的事件进行历史定位。人物和著作信息则既可以帮助时空定位,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这些信息对解题都是有帮助的。当然,经常会遇到不认识作者更没读过著作的情况,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得到“材料出处对解题无用”的信息,在解题过程中可以不予考虑。“无用”也是信息。

二是句读材料。历史材料解析题本质上就是若干段汉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技法拿来应用。笔者认为,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是“数一数标点符号”。有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有一个分号(或逗号)就是两层意思。以此类推。在此过程中,用双竖线“”和单竖线“■”进行句读,为下一步“逐句概括”奠定基础。

三是逐句概括。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中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最大毛病恰恰就在于这两点,一是看到大段文字就头疼,不愿意仔细阅读,扫一眼材料就开始答题。二是无端地扩大材料的含义或者干脆抛开材料自说自话。因此,要想突破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困境,必须老老实实地 逐句概括材料含义。不用怕时间不够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材料读得越细致,概括得越准确,才能得到精确答案,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才能上更高级的学校。

第三步,形成规范答案。大家知道,材料中的每句话并不一定都是对解题有帮助的有效信息。因此,虽然通过逐句概括得到了每一句话的含义,但是还不能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需要按照题目的求答项要求做进一步整理才能形成正确答案。书写答案时要做到“四到位”,即一要书写到位,文字规范化。二要格式到位,排版段落化。三要层次到位,要点序列化。四要语言到位,精简、准确和学科化。

下面,笔者采用“倒读正做,逐句概括”法来演示2013年浙江文综第38题的解题步骤(见表3),并与省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进行对比。因要制作表格,笔者把原题第一则材料中的表格略去。

运用“倒读正做,逐句概括”法作出的答案与省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否一致?吻合度如何?请看表4。

根据表4可以看出,运用“倒读正做,逐句概括”法作出的答案与省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基本吻合,能够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总之,所谓“倒读正做,逐句概括”就是依照题目顺序先读题目再读材料,读材料时先读材料出处再读材料内容,读材料内容时先句读再逐句概括,最后按照求答项整理句意形成规范答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