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济学视阈下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学视阈下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方面的绝对支出不断提高,但存在增长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文化“硬件”落后,“软件”缺乏、文化供给少、价格高、质量低、文化消费能力不高、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等。今后,要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文化“硬件”和“软件”,增加文化供给,降低文化产品及服务价格,提高文化消费能力,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等方式,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提高。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硬件”和“软件”;文化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文化消费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86-05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文化消费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消费主体素质,乃至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对其研究的理论较多。凡勃伦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皮埃尔・布尔迪厄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区分的独特模式,同一时期,丹尼尔・米勒提出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中国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用西方理论诠释中国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这一研究不断深入。郭志仪、马丹丹(2011)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满足一定条件时,不同的文化形态对于人们的消费水平有重要影响,当一种文化形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时,国民消费水平和居民效用会得到提高,整体社会福利会相应增加。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2006)对河南1020户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河南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着比例偏低、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预期较低等问题,提出改变文化消费观念、营造文化消费环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文化服务及产品等促进文化消费的对策。关于中国农村文化消费的研究较少,张金桐、刘雪梅(2007)指出,河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投入比重较低、消费结构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提出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对策。马元斌、李平贵、李宝芬(2011)指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当下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和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重视农村文化消费,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在国家致力于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背景下,了解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找出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随着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46.25%降为2010年的41.1%,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开始追求文化方面的满足,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不断扩大,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从2002年的210.31元增加到2009年的340.56元,如表1所示。从文化消费内容来看,看电视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传统方式,且电视机的档次逐年提高,黑白电视机从2002年底平均每百户48.14台下降到2009年底的7.65台,彩色电视机从2002年底平均每百户60.45台上升到2009年底的108.94台,如表2所示。农村居民观光旅游增多,旅游人数从2002年的4.93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99亿人次,旅游支出总花费从2002年的1030.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949.9亿元,旅游人均花费从2002年的209.1元增加到2009年的295.3元。农村旅游人数的增加也带动了旅游随身设备消费的增加,农村居民照相机从2002年底平均每百户3.34台上升到2009年底的4.76台。农村居民拥有的现代化娱乐工具即家用计算机拥有数量迅猛提高,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1.10台上升到2009年底的7.46台。农村网民人数也不断增加,2011年6月底达到1.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从2005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15.0%。

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绝对支出虽然不断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文化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即文化消费倾向呈倒u型,2009年文化消费倾向与2008年相同,说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农村居民用于子女教育费用高,用于自身教育培训的费用低;用于文化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支出多,用于读书看报与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少;上网比例还比较低,网络购物、在线音乐、网络电视的消费较少;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还存在赌博、迷信等消极的一面。

三、制约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因素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是因为存在制约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因素,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等级越高,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越大,高收入户高出低收入户3.02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支出会随之增加。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低下,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87:1.26:1,这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在去除子女的教育费用外所剩无几,无力承担娱乐、旅游等其他文化消费支出,降低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付能力,影响了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扩大。从农村居民储蓄来看,2009年末中国农业存款达到14568亿元,是2002年的3.87倍。由此,农村居民的低收入与农村居民的高储蓄出现了矛盾,其原因在于中国当前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国虽然建立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但还很不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居民医疗负担,但存在医疗费用高、报销手续繁琐、医疗费用不透明的问题。2010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

人,人数较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预期,且当前农业化肥、食品等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使农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他们把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都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

2 农村文化“硬件”落后,“软件”缺乏。文化“硬件”包括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文化“软件”指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消费的场所,是文化消费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所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状况也影响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中国大部分农村尚无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文化广场、戏楼等基础设施,网吧、学校较少。中国乡镇(街道)文化站不增反降,从2002年的39 273个减少到2009年的38736个。有的乡镇虽然设有文化站,但要么用作其他用途,要么只是摆设,没有充分利用,产生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2009年,广播节目农村覆盖率为95.10%,电视节目农村覆盖率为91.9%,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7523万户,农村为6863万户,占全国的39.2%,比重较低,2009年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只有27.77%。从“软件”方面来看,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学前教育在农村还很薄弱,农村教师数量不够多,教师整体知识水平有待提高;2009年乡镇(街道)文化站从业人数为86325人,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从业人数只有2人,专职人员少。2009年农村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有129443所,教职工数为212637人,其中的专任教师只有96967人,占教职工数的45.6%。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水平低,导致乡镇文化站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农村文化消费产品供给少,质量不高。文化消费要以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前提,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数量取决于文化供给。文化供给主体不外乎两个――政府和市场。近年来,政府实施“文化”、“科技”下乡工程,推动了农村文化供给的增加。但中国乡镇尚无官办文艺团体,农村也没有固定的文艺表演团体,导致农村的娱乐活动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农村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市场对文化的供给来看,由于交通的因素,市场供给的文化产品如报刊书籍、磁带、音乐CD、影碟等较少,农村居民可选择的余地不大。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科学、健康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能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当前,面向农村的一些文化产品及服务粗制滥造,精品稀少。因为一些文化创作人员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没有深入到农村中去,而是闭门造车,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难以引起农村居民的共鸣。电视是农村居民经常消费的文化项目,但针对农村居民的节目少,广告多。一些面向农村居民的书籍,专业性强,农村居民难以读懂,数据更新慢,时效性不强。且由于农村监管存在漏洞,文化消费市场法律法规滞后,农村文化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盗版侵权更是常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4 文化产品及服务价格。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文化消费也是如此,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需求的高低也取决于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文化消费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层次较高,属于奢侈品,所以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即文化消费量对文化价格的变动反应灵敏,价格的小幅度上升会引起文化消费较大幅度的下降。当前,中国农村有线电视费、手机通讯服务费、上网费较高,影响了农村居民对电视、手机、网络的使用,而这些文化产品及服务对于农村居民了解外部信息,增长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费用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学费、食宿费用对农村居民而言依然是重要负担,而教育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较高的教育费用必然会抑制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商业演出和电影票价高,书报杂志价格也呈现直线上升的势头。一些旅游景点门票价格高,使得农村居民对旅游敬而远之。较高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价格,不但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处于低层次状态,影响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提高。

5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与物质消费不同的是,文化消费还与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文化消费能力越强,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文化消费能力又取决于文化主体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当前,中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且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和资源较少,决定了他们对一部分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鉴别、欣赏能力欠缺,影响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且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出外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年、妇女和儿童,而这部分农村居民往往受教育程度更低,技术知识缺乏,且掌握技术知识的意识淡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由于缺乏网络技能而没有上网的非网民达到47.省略/html/index_81.html,2011.7-0-11

[8]刘晓红,我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0,(1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