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江省苍南中学模拟作文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题:
当今社会,人们做事都追求高效率、快节奏。其实,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韵味。北方的杨树长得很慢,煤和石油的形成要经历亿万年。倘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味地追求快,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恐怕意思也就没了。“意思”是什么?“意思”即趣味、情趣。溪水在山,东绕西绕,二百年后才到东海。阅尽人间景色,充满趣味,这是艺术的流法。如果用汽车把溪水拉到海边直接倒入大海,就屈枉了溪水的一生,没有了“意思”。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玩偶冥思
陈凯鸣
对人类而言,我是一个陌生的灵魂。
我被挂在墙上,是静物,如一个闪亮在黑暗里的小灯炮(应为“泡”)。或许我是几千年前从女娲手里掉落的泥偶,(这类辞句不应提倡,显得做作。)不被给予生命的我却可以用永恒的目光注视生命离开人类的那一时刻。
窗外阳光和叶子挂满树梢,向更远的一些地方望去,还可以看见日影和草芥堆满山坡。(好句子,胜在自然。)可我的主人,他无心观赏这些美景,他埋头于书中,却苦于自己的江郎才尽。
好几次我凝视着他,紧锁的眉头下是混沌的双眼,如晒在山脚的干草堆,没有光芒。他为什么不看看窗外,即使是一小会儿的“耽误”,那绿色的叶子也会将无限的灵感灌输于他,他那枯竭的思路也会豁然开朗。
可他只是一味埋着头,手中的笔来回转动着,依旧只是那两句话。
他的作品会有意思吗?
我无法停止思考。当黑夜将窗子笼罩,当回归的飞鸟闯入我的眼里,我的思绪便像田里的水车,无法停止。我虽然无法奋笔疾书,无法动弹,但窗外那美妙的风景,已使作为泥偶的我毫无遗憾。
那些忙碌的人类,正是因为对世界索求得太多,才会这样听天由命―他们不明白飞鸟的啼叫,不明白生命的真谛。
我的主人日渐衰老,他精神的贫乏使他不得不衰老―长年快节奏的生活,使他心力不支。我仿佛看见一个生命退至世界的背面,那生存与衰老之间微妙的转换,在主人的身上生动地体现出来。
而我,静静地挂在墙上,度过这缓慢的岁月。日月流转把岁月的隐遁突显出来,我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可是我的主人,当他代表人类,或代表一个民族,或代表一类人,用他的生存方式度过生命时,却已错过了许多。
我是一个玩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我却有一双眼睛,与一个不为人知的灵魂。我用静止的灵魂观察忙于奔碌(生造词汇,用“奔忙”或“忙碌”即可。)的人们,我知道,我不是出于羡慕,而是怜悯。
(本文原始得分:53分)
点评:
这位同学的思维非常灵敏活跃,立意甚新。作者能将题中材料所揭示的核心理念,融为己用。以“玩偶”与“主人”的生存方式的对立,来隐喻“慢”与“快”以及“生命的真谛”。主题既有发散性,又能紧扣题旨,是从材料中自然引申出的联想。这种确立主旨的能力,无论是针对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极为重要,是学生首先应予培养训练的素质。该文的另一特点是文笔比较老练纯熟。如批注中指出的“窗外”句,看似平常,但自然朴质,充满知性与想象力,读来远比矫揉造作的句子舒服。但是作为习作,该文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中学生作文的习气。如分段过多,似不甚必要。又如好作“宏大叙事”,开篇即是“对人类而言”,中间谓“那些忙碌的人类”,结尾亦云“代表人类”等。实际上,我以为第一段与倒数第二段均可删去。文章只需将玩偶与主人的对比说透,则其所喻自明。以小见大,意在言外,比“宏大叙事”应更有说服力。
这篇作文得分53分,我以为是比较准确的。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古希腊的一个安详的午后,亚历山大大帝与哲学家第欧根尼在科林斯相遇,当时第欧根尼正坐在木桶上晒太阳。亚历山大走近他,恭敬的说:“您好,我是亚历山大大帝。”哲人答:“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有什么能为你效劳的呢?”“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哲人回答。亚历山大当即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便愿是第欧根尼。”
初次看见这个故事,我不禁为两人简短而精彩的对话久久回味,对古希腊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钦羡。我想,哲人最大的智慧便是抛弃了世俗琐念不为物役而真切的去享受生命本身,享受生命的阳光。
而相形之下,(“而”与“相形之下”,只保留一个词即可,否则显得文字不干净。)现代人却常常埋怨生活没有意思。人们不断忙碌于工厂,社交,贪婪的占有财富,盲目的索求利益。现代生活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每人(“每个人”或“人人”)都被裹挟着向前,不复有宁静的沉思,闲暇的趣味和潜心的精神创造,自然也得不到生命本身的享受,自我放逐于生命的丰富。(虽然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但此句总令人觉得有些不通顺)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我们忘了,上天给了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来享受生命本身与那永恒的阳光。只有一颗善于感受而坦荡丰富的心灵,才不负造化的恩宠,去聆听春天嫩芽萌发时的欢欣,去感受夏日阳光初绽时的激情,去品味秋叶落地的静美,去赏玩冬梅凌寒怒放的坚韧。世界的丰富程度是依照人心灵的丰富程度而开放的。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文盲来说,从荷马史诗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无视自然代谢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想一想,我们有多少时候放逐于生命的美之外?
“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我们可曾放下羁绊倾轧,贴近“不用一钱买”的清风明月,感知世界的变化与丰富?
享受生命本身,去创造去发现,是人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自身本质力量时的欢愉。为了不辜负造化的宠爱,为了不挥霍生命的珍罕,去爱,去看,去感受吧。回归心灵的家园,那里―有我们永恒的阳光。
(本文原始得分:48分)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作”文。以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与哲学家第欧根尼的对话开篇,是为“破题”;第二段,揭示上述故事的意旨,是为“承题”;第三段,顺势转入对题旨“享受生命阳光”的阐释,是为“领题”;第四段,通过排比铺叙反复申说,是为“起比”;后二段,进一步感叹抒写,是为“后比”与“束比”。我用古代八股文的语汇来解析这篇作文,并没有贬意,我甚至认为其得分不妨再略高一点,给到50分。但是如何看待这类主题与结构都很平稳甚至圆熟的文章,却值得思考。这位同学能丝丝入扣、一毫不乱地写出这样的作文,说明平时的写作训练是颇下了番工夫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能臻此境,已属不易,在考试中拿个45-50分,问题是不大的。另一方面,文中虽不断强调“人的真性情”,但该文缺乏的就是“真性情”,我看不到作者的写作个性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虽有熟练的技巧,但“匠气”甚重。作文不应只是“作”文,四平八稳的“作”文写多了,手越写越滑,会影响文章整体的品味与境界,也较难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沿途”与“归宿”
浙江省苍南中学高三杨信良
有些哲学命题永远不会老去,诚如“沿途”与“归宿”。
“沿途”有的很长,人一生的修炼是也,有的很短,禅家所谓“顿悟”是也。
“归宿”,却少有聚讼。惟其神秘不可测,才或许少了许多纷扰探求,多了一些默许。
于是,于“沿途”与“归宿”二者,人类总不断地选择前者以挖掘生命的最终价值。
佛家不以为然,他要众生明了,人的一生在于涤清前世尘埃―所谓“分段生死”。南怀瑾先生极推崇这种生死观。我亦不置可否。
若依“分段生死”所言,人类便无所谓“沿途”价值了。前贤先哲所作之努力也就白废了。
叔本华、伏尔泰虽以意志探求“沿途”价值,到头来却不如区区蜉蝣?
又有谁能说清道明究竟南北两派禅宗哪一派更接近于生命本质?是否又得追溯到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古老妙谛?
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来看,人的一生似乎只有尽其绽放才足以实现价值。也就是说,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沿途”,而非“归宿”。
多年前,当我读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时,我震惊了,开始动摇起对弗洛依德的崇拜。然而现在,却发现自己甚至对曹雪芹的人生观也起了怀疑―既然人生的路途长短、曲直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弃之不顾,却为何又有“一把辛酸泪”的心灵感悟?
人生的智慧确然是无边的。或许我们不必苦苦追问死前一刻所说“我要回中国”的真意何在;或许我们不必执着拷问历史―为何终生不能忘记故家;或许我们更不必一味天真地寻找“沿途”与“归宿”的价值所在。
难道我们忘记了安安静静的孟德斯鸠?忘记了最后不能已于言的让?雅克?卢梭?他们都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们的人生观或许值得后人借鉴。
“归宿”是“沿途”的终点,着眼于“归宿”而无视通向“归宿”之“沿途”,是对是错其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是否能“饮冰”(显得突兀)上路―拾掇行囊而后走上渐悟。
“道不远人”,至少说明修炼本身是条路吧?
(本文原始得分:45分)
点评:
这篇作文的立意是很不错的,“‘沿途’与‘归宿’”之题,虽略显通俗,但与材料联系紧密,亦有生发的余地。说明这位同学在构思时整体思路还是清楚的。从全文来看,也的确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但我以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路与笔触。作者的思维不能说不活跃,但能散而不能收。大量的人名、学说、思想纷至沓来,全都涌入脑海,一时间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只好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一个例证尚未说清,立刻转入下一个例证。例证之间也缺乏层次与立体的联系,让人感觉如蜻蜓点水,流于浮泛。读到后半部分,甚至隐隐可以觉察作者已经放弃了说清这个话题的信心,只能含糊不清地草草收尾。类似现象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也屡屡见到,应予重视。这篇作文,我以为不应超过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