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科阶段培养青年作家的可行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科阶段培养青年作家的可行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化产业背景下“作家”的身份、写作姿态均发生了变化。写作由个人化的创造变成面向市场的可控、可求、可操作、专业化、技巧化的“制造”。由此,本科阶段大学中文系培养作家具备了现实性和可行性,并应在若干方面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中文系;培养作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20-02

大学中文系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举许多,比如语文教师,比如记者、编辑,比如文秘等等。但说到作家,争议就出现了。在许多人看来,文学创作主要是天赋与人生体验的结晶体,绝大多数伟大作家都不是学中文、文学出身。由此,大学中文系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不培养作家”的传统。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由新媒体、媒介融合催生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作家的概念和从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家的职业内涵和从前相比,出现了新的重大调整;社会对作家的期待和从前相比,已形成明显的位移。因此,如果我们今天仍然以远到鲁迅郭沫若,近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都不是中文系出身来证明“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之成立,将可能使大学中文系失去一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加剧其本已存在的与社会的脱节。

一、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作家”身份变化

作家在许多人眼里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职业,所依靠的是天才、灵感、广博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作家的写作状态是孤独的,作家的写作冲动是自我表现与倾诉,作家的作品也因此而具备了不可复制的创造性。按照这样的观念,作家身上具有一种特别的Christina(克里斯玛)特质,而读者则需以膜拜、欣赏的姿态面对作家及其作品。而这其实是前现代社会中文化艺术和大众关系的体现。而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消费社会。文化艺术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文化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评头论足、消费。大众则以消费者的姿态面对文化艺术,不再膜拜、仰视,而是观看、平视。读者主要以快速阅读的方式浏览、选择着各类可资消遣的阅读文字。文化艺术由可以不断回味的难得一遇的盛宴变成了天天见面的快餐。由此,现代消费社会中,除少数天才作家执着于坚守传统身份,大多数作家,其职业内涵则是以面向市场,策划、制造各类文字形态的文化商品为其主要职责。

同时,在新媒体不断创新、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推动下,文化市场能提供与所需要的阅读消费品同步快速跨越式增长。具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每年平均出版长篇小说不到20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每年平均出版长篇小说接近100部;近几年,全国每年平均出版长篇小说已达2000部以上。但实际上,近10多年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的长篇小说数量起码远高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数量的数十倍不止。仅一个名为“小说阅读网”(http:///archive/2011/01/)的网站,其2011年度发表的长篇小说就达2000余部。并且这个网站还打出“日更一万”的口号,也就是说每天更新的小说、散文等各类阅读作品超过1万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需要大量作家,比以往作家数量成几何倍数量增长的作家,大批量地以日常供应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消费性阅读材料。这样的作家,其存在方式,创作状态均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有巨大差异。而正是这样的差异,恰恰使得大学中文系拥有了培养作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文化产业背景下“作家”写作姿态的变化

我们首先还是以前面提到的“小说阅读网”为例。该网站分为三大版块:男生版、女生版、校园版。显然,这个“小说阅读网”是面向年轻学生的。其“男生版”中又分6个子版块,分别是:奇幻小说、武侠仙侠、网游小说、历史军事、灵异推理、都市小说;其“女生版”也分为6个子版块,分别是:古代言情、总裁豪门、穿越小说、仙侠魔幻、文新苑、完结小说;其“校园版”亦分6个版块,分别是:校园小说、同仁小说、素锦年华、魔幻传奇、精品小说、校园包月。通过这样的栏目我们的发现是什么呢?那就是现在的文化商品,既然是商品,其问世之前必须首现明了其所对应的消费需求、读者口味。

由此,现代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作家,其创作的姿态便不能再以所谓天才、灵感、个人的孤独、偏好为主导的创造,而必须转化为以市场和读者的口味为主导的制造。现在的作家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写作方法就是如何在同类型的样式小说中,通过各种元素、热点的组合、拼贴、嵌入,形成一种虚拟的新鲜感,从而强化读者的口味偏好。这也就和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追求对既往范式的超越、突破,追求个人的不可复制的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作家不可以不面对自己、了解自己。而现代面向市场的作家则不可以不面对消费者、了解消费者。同时,由于各类可供参考的资讯的发达,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作家也可以在大得多的程度上凭借着间接的经验进行写作。同时大批量的商业化生产如果还要像从前那样都是“圣贤发愤之作”,只怕连篇累牍的“发愤”也会让作家自己变成逢人就讨同情的“祥林嫂”。

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姿态的变化,作家的写作就由不可控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创造”变成了可控、可求、可操作、专业化、技巧化的“制造”。这样的作家,正是目前文化市场上所大量需要的,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或许我们会觉得“”和“作家”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在英文中,无论是“作家”也好“”也罢,都是一个词:Writer。而大学中文系,面对着文化市场的现实需求,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职业性培养的重任。

三、大学中文系培养作家的思路

2011年,上海大学宣布,于当年10月启动首届文学与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招生,并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意写作课》,通过创意写作工坊的模式,培养创意写作人才。上海大学中国文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红兵表示,创意写作工坊,就是要改变“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观念,引起大学文科教育的变革。根据上海大学的思路,中文系培养的作家,实际上更多的是要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服务。葛红兵认为,未来的文学写作,将有可能从作家的个人创作为主,类似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般的慢工出细活,逐步转向分工合作的大兵团作战,就像是工厂的流水线生产,不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高效迅速。(参见《文汇报》2011年10月8日报道)。其实这样的情形已非“未来的可能”,而是“现实的必然”。大学中文系培养作家,应在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创新教学:

1.调整学生知识、阅读结构,由过去的重经典、重传统、重体系转向以感受、接触、融入当下鲜活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大众传媒为中心,培养学生时刻关注各类热点的习惯。摒弃对所谓网络碎片化阅读的歧视,正是这样的碎片化可以高效率的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了解更多人群的心理、情绪、偏好、行为的生动细节。

2.调整学生写作方式,摒弃传统的以选词造句命意谋篇为核心的写作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充分借鉴、巧妙地拼贴、有技巧地转化现有的各种文字资源,同时有创意地设计一篇作品的笑点、泪点、“G点”。要培养学生模仿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字,使他们初步具备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自己写作的意识和能力。

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淡化教师身份,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策划选题、风格、框架、情节、对话、人物,团队协作,分工合作。而这也正是现代文化产业中文学作品的生产运作方式一一通过工作室、创意坊等团队写作方式制造拥有市场卖点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未必比学生有优势,因为老师未必比学生更了解这个市场。老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机制,使学生有自信自己在这一市场的海洋中邀游。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4.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和商品意识。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制造之文化商品的推广、包装的意识,以及对根据市场趋向提炼商品概念的敏感。而商品,之不同于产品,之不同于作品,就在于其评价标准最终是由当下的市场和读者来决定的。不要梦想做一个超前的不为人所理解的天才。商品是丰富的、多样的、不断更新升级换代的。因此一个现代的面向市场的作家不能受制于自己固有的风格、路数、偏好,必须要有根据市场和风尚不断变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