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家傅伯星的三个台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画家傅伯星回乡汇报画展,今年元宵节在他的家乡湖州市举行。这天上午,画展开幕式结束后,人们纷纷走进展厅参观。尽管厅内有些拥挤,气氛却意外的宁静,然而仍可听到有人轻轻地惊呼:“震撼!”这是因为展出的作品中,那些大幅描绘唐宋宫殿以及民间风情的画作,令参观者感到意外。在《临安年市图》前,参观者更是看得仔细,流连忘返。在当下常见的中国画里,人们见到的大都是山水、花鸟、人物等,像如此全景式反映历史面貌的巨幅工笔画,确实罕见。这种包括建筑物与风俗描绘在内的画作,美术界称为“界画”。界画是傅伯星长期的追求,也是他近20年来潜心创作的独到成就。
生于1939年的傅伯星,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习画,稍长又经过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严格培训。在校时,他就开始了连环画的创作;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浙江刚侵社选中,开始了近40年的美术编辑生涯。那时的铅印报纸,需要刊登大量插图,傅伯星一开始就非常适应,工作得心应手。从上世纪五六十代到2002年的46年里,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连环画以外,在京、津、沪、苏、闽及浙江的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共约70余册,其中包括西泠出版社出版的《南宋风云录》10册,福建人美出版的《说岳全传》5册,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的《兴唐传》12册,有的曾被评为80年代最佳古装连环画。连环画很受群众欢迎,影响深远,至今互联网上还在高价拍卖他的作品。
可以说,连环画创作是傅伯星进入美术界后的第一个台阶。乘势而上,他又顺利地登上了第二个台阶――历史题材的界画创作。历史题材的界画创作,十分讲究细节的真实,只有细节真实才能再现情节和环境的真实感和可信性,增强艺术魅力。因此他努力搜集历代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形象资料,包括服饰、建筑,器物。首先集中搜集唐、宋两代的资料,然后由此上伸下延,基本掌握传承与发展中的一些状况。对细节真实的追求,加上创作能力的提升、绘画功力的提高,当他年届花甲之后,便开始了心仪已久的界画创作,并以南宋皇城杭州为基点,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的界画创作的路子。
傅伯星的界画记载南宋杭州曾有而消逝已久的建筑,既是想象的,又是曾经实有的。其《望海楼图》《苏堤水阁》《宫苑翠韵图》等,就是货真价实的现代界画。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名胜古迹得以修复和重建,产生出多种多样的绘画需求。由此傅伯星忙得应接不暇,创作达到了高峰期。到2002年,他开办了自己的壁画工作室。善作界画,如同有了“敢揽瓷器活”的“金刚钻”,使他得以带领美术青年为各地完成了许多具有古建筑背景的巨幅历史画。这种任务始于为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创作大型陈列画,继而遍及杭州及周边不少县市。其中陈列于上海青浦博物馆的《海纳百川图》(730×240cm),就以长街深巷、高桥远塔组成近中远景,再现了800多年前海港小镇的繁盛景象,令观众宛如见到了另版的《清明上河图》而惊叹不已。而在杭州城垣陈列馆中占据一面墙的《杭州十大城门民谚图》,也得力于界画技术的灵活运用。他的不少画友认为,如果没有界画创作实践“打底”,画如此宏大的场面是无法掌握好万屋归一点的透视原理的。但在傅伯星的画中,不论城墙如何转折,地势如何高下,房屋或遮或显,皆合透视原理。画面上建筑物栉比鳞次,层层推远,直至天际;遥山远市,历历在目。由于他把握了传统中国画“高远”、“深远”、“平远”的变化奥秒故能运用自如。
傅伯星在绘画创作中,非常重视文史知识的研习,并把绘画创作与治学结合起来。他有方“以画演史”闲章,表达了他的研史是为了画史。研史的结果,使他逐渐进入了史学领域。较早探索的成果是先后出版的《南宋皇城探秘》和《岳飞正传》。他写的《岳飞正传》是在岳飞故事连环画创作过程中,将清代钱彩的演义小说《说岳全传》和有关史籍相对比,从中发现了小说演绎中存在许多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地方,于是决心来一番辨正。这本岳飞传记著作得到了宋史专家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这正如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倪士毅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作者对南宋整个的形势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南宋的文物制度、社会生活又有深入的研究。大者如每人每事的立场观点,小者如一地一物的名称考订,都仔细钻研,力求符合史实,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诚属难能可贵。”这是对傅伯星绘画创作和文史研究相结合的很好的评价。这表明他逐渐登上了第三个台阶,即学术研究。
傅伯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他于2010年完成的《宋画中的南宋建筑》。这是一部被美术理论家、中国美院杨成寅教授称为“独具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从南宋绘画解读南宋建筑”的专著。另一位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认为,“其研究的立足点与切入点,以及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均为南宋建筑研究工作开拓了一个新视野,对填补南宋建筑研究领域的空白有极大的帮助。”
傅伯星探索南宋古建筑艺术的动因,是有感于南宋古都建筑遗迹之全无,有关建筑史中南宋部分之语焉不详,南宋皇城建筑更如一片空白的现状,才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决心。于是他积多年对南宋画中建筑的搜求与临摹,从众多传世的南宋绘画中寻找南宋建筑的真实图像,包括“当时人都难得一窥的宫城御苑”。顺着这个思路,他终于走人了南宋建筑的绚丽世界,并从以下几方面去进一步开拓:首先考察研究南宋皇家画院的绘画,他发现“他们笔下的建筑大多造型严整,比例适度,透视正确,空间感处理得好,作品现场感强。可以确信真有其楼,且系作者所亲见”,可以作为南宋官式建筑的形象依据;第二,研究南宋民间画工的画作。“尽管它传达的信息不十分精准,但仍华丽而雅致,具有时代与地域特色,值得引录与研究。”第三,南北宋为同一王朝的两个时期,两者有地域上的差异,但在文化传承上有其共同点和连续性。因此,北宋乃至同一时期辽金地区绘画中的建筑,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即通过异同点的对比,可以避免张冠李戴,并了解何处存在着互相渗透与改造。为此他在书中将现存于南宋绘画中的建筑分为类型,按图逐一进行分析,并多处自画插图。全书列举的图例及插图共达100多幅。在现今已出版的所有古建筑图书中,没有一本书的南宋部分拥有如此数量的图例。有了这样的积累,傅伯星才敢说南宋建筑的特点,就是“小、轻、精、雅”四字。“小”就是面积小,体量小,用料小;“轻”就是轻装修,用料既小分量就轻,便于拆装、移动;“精”就是设计精密,结构精巧,制作精良,外观精妍;“雅”就是注重实用,不尚华饰,以文人的审美标准为标准,去艳去俗。
了解傅伯星绘画生涯中的这三个台阶,就会对画展展标中冠于傅伯星姓名前的定语“研究宋代形象史料的学者型画家”一词,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