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技能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训练技能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训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战场”,本文从训练的功能、原则、方法等多方面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训练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训练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某种能力,掌握和形成某种技巧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是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注意训练技能

一、训练技能的功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而“独立”、“自能”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思考、理解、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由依赖性、被动性的客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羁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依赖于训练,同时学生又在训练中尝试“自主”,循环往复、锣旋上升,不断前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智商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主观上的自觉性。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途径是靠自己的阅读实践,靠平时勤奋的自觉地学习。经常、有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读书、自我思考、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良好阅读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除教师必要的指正和引导外,主要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反复地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放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势必会影响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训练技能的原则

要明确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标准,它在方向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起指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来说,训练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目标,通过训练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真正做到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要发挥语文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情感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课堂训练要突出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把阅读教学与训练技能有机结合,同时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要安排好训练内容和步骤。学生从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有一个训练过程。教师要从阶段语文教学的全局出发,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要把握不同课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要根据各年级的训练内容和要求,突出阶段性原则,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要做到训和练的有机结合。“训练”本身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训”的过程,即教师的指导过程,二是“练”的过程,即学生练习操作实践过程,两者要紧密结合。“训”要落实到“练”上,否则只是空谈,无法形成学习能力;“练”要有“训”的指导,否则“练”就比较盲目,收不到实效;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三、训练技能的类型

1、理解性训练。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课堂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内容,怎样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例如训练学生分段,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一般步骤是先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精读各自然段,在读中思考、理解内容,最后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段落,对有争议的自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读懂每句话,才能明白到底归属哪个段落。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获取正确的结论,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然,分段的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这样做,比那种只求形式统一,不求真正理解的举手表态式的分段做法要好得多。

2、积累性训练。知识在积累,一定的积累是理解运用的基础。积累是通过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储存。教材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依据和凭借,而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借助语言材料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这种积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以根据词语的内在联系和它的搭配规律,采取以词带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训练搭配中积累语言材料。一位教师教《小小的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叠词“弯弯”、“小小”、“闪闪”、“蓝蓝”设计了如下填空题,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①突出轻松可爱的:小小的( ),青青的( ),红红的( ),弯弯的( )。②突出程度加深的:蓝蓝的( ),长长的( ),高高的( ),粗粗的( ),闪闪的( ),细细的( )。这种以旧知带新知的训练利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记忆库存。

3、巩固性训练。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反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或者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运用“类题再练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巩固他们所形成的技能技巧。如教学《小猫种鱼》,可设计下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巩固:①农民种玉米,收到( ),农民种( ),收到花生。②农民在( )种玉米和花生。③( )到了,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 ),收到很多玉米。④农民把( )和( )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到很多( )和( )。这样训练,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和技能,更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懂得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4、探究性训练。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探究性训练就在于激发学生提问,发展学生创造性。如上《木兰诗》,可激发学生提出为什么木兰从军十多年没被发现是女儿身?上《藤野先生》让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从东京的留学生写起而不直接写藤野先生。让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讨论、争辩、查阅资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5、创新性训练。语文课程包罗万象,它涉及上至流星雨的天文现象,下到地理奇趣;大到宏观宇宙星际,小到微观原子离子;新的可以涉及到克隆、纳米技术、美伊战争、日本在中国遗留的毒气弹等等。因此,语文教育应当与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展现语文与当代科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例如上《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收集补充丰富课文内容资料,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资料,可以找来抗日图书资料、可以叙述抗日电影电视片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接触的资源材料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让学生明白了问题的解决是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的,使学生遇到问题,从“多”入手,开辟新途径,寻找新方法,最终解决问题。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