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矛盾与《哈姆莱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矛盾与《哈姆莱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代表作。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剧本中的人物夹杂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在作品中众人物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中。

关键词: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矛盾;性格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哈姆莱特》虽然取材于丹麦王室故事,但是莎士比亚将其背景延伸到了他所生活的英国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全书渗透着英国此时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

政治上,封建王权高度集中,王室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王朝的特权,此外还迫害清教徒,打击社会进步力量,社会矛盾日益加大。经济上,资本原始积累高速高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圈地运动依然大规模进行,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与封建王族的利益冲突加剧。文化上,人文主义发展,但未出现人们所期待的自由平等的现象,社会依然被黑暗所笼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所描写的出来的《哈姆莱特》本身也夹杂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在作品中众人物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中来。

首先,人物形象上个人认为性格是哈姆莱特最终有着如此悲剧结局的原因。开始时哈姆莱特是个快乐王子。他身为丹麦王国的王子,父王与母后的疼爱使他如同生活在天堂般,后来他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他完全不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黑暗的一面,觉得世界是充满自由与平等的、光明与美好的。哈姆莱特在性格上是如此单纯。

可以说快乐王子时期的哈姆莱特是个完美理想主义者。但是这样的完美时期是我们在哈姆莱特的性格中分析出来的,《哈姆莱特》此剧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美好”的时期。剧本的一开始就是哈姆莱特所面临的混乱局面。父亲的突然亡故对他来说是一很大的刺激,王位被叔父克劳狄斯所霸占,而一直以为的父亲与母亲的完美爱情也凋落了。原来在他身边趋炎附势的大臣们现在纷纷像克劳狄斯献媚,昔日好友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背叛了他成为了克劳狄斯的眼线。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哈姆莱特昔日的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突然被击碎,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这彻底的改变了这个昔日的快乐王子。

哈姆莱特在老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得知了父亲猝死的真正原因,他受到了致命的一击,产生了巨大的震惊与愤怒。

老哈姆莱特时期那种美好的世界应该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的影像,当时的英国完成了民族的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文艺复兴兴起,此外英国的海上贸易业水生云起,成为了海上霸主。所谓的上帝时期是伊丽莎白统治的鼎盛时期。伊丽莎白统治后期,世界不在是美好的,这一切反应在《哈姆莱特》中就是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时期。

生活在恶魔时期的哈姆莱特不再是那个坚持人文主义者理想与信念的单纯的王子。他决心为父亲报仇。此时的他内心充斥着强烈的愤怒与责任感,然而哈姆莱特前期的生活太过安逸,加之对母亲的恋念使他本身具有一定的软弱性,此时哈姆莱特的复仇是犹豫不决的,他继而转变成了延宕王子,这就决定了他的反抗是不彻底的不完全的,也就是说他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哈姆莱特的延宕导致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面对父亲的被害,他深思“虽然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夺取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他在脑海里设想着给父亲报仇,却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他迟迟没有行动,错过了很多可以报仇的机会,明明在克劳狄斯祈祷的时候是最好的下手时机,但是哈姆莱特犹豫此时杀他是否会让他进入天堂,从而错过了这一大好机会。最终导致自己死亡的悲惨结局。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不仅仅考虑到了自己,也考虑到了这个世间的人。这是他性格中善良与伟大的体现,但犹豫不决的矛盾性格是伴随他一生的。

然而无论哈姆莱特多犹豫,他最终都要为父亲报仇,最终都要变成一个行动王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代作品的典型,他具有的复杂性性格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所具有的。事实上,这种复杂性格正是人文主义者的性格代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较量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社会的较量。“生存还是毁灭”这也是人文主义者所面临的抉择,人文主义者太过理想化,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但是大部分的设想是脱离了现实与群众的,其结局最终是失败的。

莎士比亚在此篇剧本中运用了大量的独白,这样更加清晰的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感想,侧面的描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立体化,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的感受《哈姆莱特》此剧的内涵。

通过一段段的独白,一个忧郁的王子就显现在我们的面前,“软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就算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的长久一些”。在他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不理解甚至是仇恨,他处于迷茫中,就像丧失了生命力一般。通过独白,形象的显现出来哈姆莱特对母亲既爱又恨的矛盾。

在他知道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后,他的悲伤变为了恨与复仇,当然,这种转变莎士比亚是通过独白描写来实现的。莎士比亚通过生动的语言独白刻画出一个满怀仇恨的哈姆莱特,而且这样的独白能够很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更是让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者形象站立了起来。彰显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心系大众的胸怀。矛盾与选择贯穿了哈姆莱特这短短的一生,如若只是一味的对话描写,也能体现哈姆莱特的性格,但很难使读者感同身受以及产生如此大的反思。

哈姆莱特的独白既反映了他的内心也反应了他的延宕,在贯穿全剧的独白中,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出哈姆莱特的成长与发展。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具有巨大而迷人的魅力,他一方面运用了大量写实的手法,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烘托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形象。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和语言方面的运用,他成功的塑造了这一感染世界的哈姆莱特形象。《哈姆莱特》一书博大精深,意义深刻,深刻了解其内涵对我们了解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与莎士比亚有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陆谷孙主编.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