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人文性 追求真善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更全面、定位更准确。《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前两个维度是工具性的一面,而后一个维度则是人文性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的工具性即是求真,而人文性则是求善、求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真善美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1 正确体会教材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了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 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首先,牢记“学生是人”、“把学生当人”的原则。学生作为活生生和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大写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和信任学生;才会想法设法的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会注重它们的道德品质以及人格养成的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才会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抓住语文学科“文道统一”语言和人文密不可分、互为目的的特点,因文悟道,学文成人,从而使他们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均衡发展的现代人。第二,教书是为了育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对准“人”。我们对于教材的使用,专利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的反馈和评价都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第三,坚持教文与育人的统一。成功的教育都在极大程度上遵循着这一原则。比如:于漪。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更像是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叶老才说语文是农业,决不是工业。语文教育更多的不是灌输和训练,而应该是养育和培植。第四,以人为本要建立在对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因此,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尤其重要。(下转第91页)
(上接第89页)
其实,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言语心智技能教育和主体精神教育。言语和精神过程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心理特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长远的人格成熟和精神成长,才会收到教文育人之功效。
3 注重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让他们感觉眼前不仅仅是干巴巴的语言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图画。例如《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内容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就应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
新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广泛的内涵,指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播文化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人为地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割,急功近利,我们的学生势必越学越窄,势必严重妨碍乃至扼杀人的本性、灵性和创造性。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新的世纪、新的环境下,人文精神的教育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新思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只有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落实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努力挖掘作品本身的人文内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