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侗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线路、景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促销、销售手段落后;旅游人才短缺,服务化程度低;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文章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侗族 旅游业 对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侗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各侗族聚居地围绕侗族民俗旅游资源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但在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旅游促销与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下影响了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开发现状发展策略。

一、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

侗族聚居地旅游资源丰富。侗族的民间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到过侗乡的学者、专家、中外游客无不对侗族的村屯、寨门、鼓楼、民居、凉亭、井亭、风雨桥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侗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歌舞、戏剧、曲艺、器乐等。民歌分单声唱和多声唱两大类。多声唱的歌俗称大歌,是侗族独有的多声部清唱民歌,大歌中的蝉歌曾由贵州省代表队带去参加过法国巴黎民歌艺术节并获得金奖,近几年侗族大歌参加国内外各文艺节目演出都获得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侗族民间节日和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主要有斗牛节、斗鸟节、花炮节、尝新节、赶坡会、抬官人等(见表),侗族聚居地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侗族的饮食还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侗族饮食有四项最出名,即吃酸、吃生、吃糯饭和吃油茶。俗话说“侗不离酸”,侗族的酸制品种类繁多,醇香可口,最富特色的有酸鱼、酸鸭肉、酸鹅肉、酸猪肉和酸菜及其他素菜酸制品。此外,侗族有吃“合拢饭”和“百家宴”的习俗。

侗族民族工艺品做工精细,技艺高超,深受海内外宾朋青睐。主要有:乐器类:芦笙、侗笛、侗族琵琶、侗族牛腿琴等;模型类:风雨桥模型、鼓楼模型、吊脚民居木楼模型等;服饰类:侗族男装、女装、银头饰、银项圈、银项链、银手镯等;器具类:竹篮、竹篓、藤篮、藤篓等;用品类:竹茶叶筒、竹凉鞋、绣花鞋、民族锦袋等;刺绣类:头巾、手巾、肚兜等;装饰类:蜡染、彩球、布制牛角、竹面具、吉祥花等;雕刻类:竹刻面具、根雕、木雕、角雕、石雕等;印花、剪纸、奇石等其他民间工艺品和古董用具以及各类民俗书籍和资料。

总的来说,侗族聚居地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精湛的民族建筑、民族节庆、生活、婚恋、饮食等习俗独具特色,是理想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圣地。

2.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侗族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山地民族,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侗族聚居地普遍远离中心地区,大多属贫困山区,交通不是非常便利,旅游住宿等硬件设施不足,加上各聚居地由于财政比较困难,用于旅游方面的投资资金少,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九五”、“十五”期间,三江县投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占同期全县固定资产投入不到1%,旅游投资资金匮乏。

3.旅游业有良好发展势头

侗族聚居地虽然离中心地区较远,但其独特的民族民俗和自然山水风光备受国内外游客关注。以广西三江县为例,截至2007年10月底,旅游总人数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6.9%;其中海外游客3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社会总收入4700万元,同比增长27%;国际旅游创汇收入210万美元,同比增长28.3%。下图为广西三江县2000年~2006年旅游收入分析图。

从图中可知,2000年~2006年以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8080多万元,年均增长10.6%。2003年由于处于非典时期,旅游收入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后又迅速增长,旅游收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线路、景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侗族聚居地对旅游线路和景区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整体规模,各侗族聚居地在设计民族民俗内容时重复、特色不鲜明,有雷同之感,且旅游线路设计不贴合实际,满足不了游客多方的需要和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三江旅游从1987年到现在的30年里,旅游主要项目一直是以程阳桥民族风情游、丹洲古城采风、独峒生态侗寨游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各景点的旅游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一些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并且表演形式陈旧、固定,游客参与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侗族聚居地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以广西三江县为例,目前三江县没有航空,仅有一列铁路客车在三江停靠,进出三江县主要是公路交通,而进出三江的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有的通往景区的公路到下雨天泥泞不堪,非常难走,使景区吸引力下降,桂林的许多旅行社都不愿意做桂林――三江的旅游路线,主要原因就是交通设施的不便。此外三江县旅游住宿条件也比较落后,高档次、高规格的酒店少,三星级酒店目前仅有一家。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三江县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游客人均停留天数短、回头率低、人均消费水平不高。

3.旅游产品促销、销售手段落后

侗族聚居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产业意识、市场意识、特色意识和服务意识相对较差,在旅游促销、销售上缺乏主动性,大多停留在被动等待各种旅游客商和新闻媒体上门进行宣传报道的情况,没有真正有效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灵活形式开展有效宣传和销售。以广西三江县为例,还主要是通过旅游宣传制品来进行促销,目前市场上沿用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制作的《三江旅游》宣传手册和光碟,这些宣传资料印刷和图像质量都较差,对游客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旅游销售还处于单纯的“等、靠”阶段,现代化的网络营销平台还没有建立。

4.旅游人才短缺,服务化程度低

侗族聚居地由于地处贫困山区,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对旅游人才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旅游业人才匮乏。就目前三江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而言,8位管理人员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一个都没有,均为大专学历,且均为非科班出身。旅游从业人员基本上以初中、中专及高中学历为主,高层次的人才相对缺乏,导游素质较低,出现了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稳定的现象,无证经营、恶性竞争、零团费的事时有发生。导游队伍中,很少人具有导游资格证书,特别是懂英语的导游更少,使很多到三江县来旅游的外国游客因缺乏专业的导游,无法与当地群众沟通,只能缩短旅游日程,提前返回。另外在侗族聚居地高素质的景区景点规划人才、酒店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服务人员也相对偏少。

5.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由于旅游业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及旅游业投资长期缺乏,使得侗族聚居地一些景区不能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如:三江丹洲怀远古城,这座古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是三江县城旧址,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古镇现在尚存北门古城墙以及闽粤会馆、丹洲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及古民居,浓郁的“古城韵味”和大片郁郁葱葱的柚子园构成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农庄。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的破坏,古城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旅游价值;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三江独峒岜团风雨桥,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以及当地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低下,受损严重……,旅游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其旅游价值,制约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

区域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广西北部湾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我们要借助广西在西南出海大通道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架中的枢纽作用和区位优势,与广东、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市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开发和打造“黔东南――广西三江――龙胜――桂林――阳朔――梧州――广东广州”旅游线、“重庆――四川――贵州――广西”西南出海大通道旅游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珠江流域山水人文旅游线3条特色跨省旅游线路和“侗族风情游”旅游品牌,共同塑造侗族旅游产品形象。各侗族聚居地在区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2.精心设计、开发旅游线路和规划景区发展

根据不同游客的需要,精心设计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自助游旅游线路、主题旅游线路、一两日游旅游线路。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创旅游品牌。旅游精品线路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形象的“窗口”,不仅能强化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而且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如:三江县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条件,首先着力打造以程阳景区为龙头,以县城为中心,程阳景区――马胖鼓楼――孟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老堡怀远古城遗址――三江口库区峡光――丹洲古城的精品线路和斗江――高基――和平生态游等旅游品牌。

发展主题旅游,创旅游特色。主题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出行的目标。主题旅游本身就是对景区内涵的浓缩和升华,不仅字里行间凸显景区魅力,容易一下子抓住游客,而且能使同一旅游地针对不同的主题多次组合进入旅游线路,进而增大旅游地的被感知机会,大大提高旅游地的重游率。所谓品牌响亮、特色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主题。如:以程阳永济桥、独峒岜团桥为代表的三江县118座风雨桥和以三江鼓楼为代表的180座鼓楼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向世界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做好“世界风雨桥文化中心(世界廊桥之都)”文章,以此为主题,突出“廊桥”的意境,突出“廊桥”主题。还有三江号称“百节之乡”,可以通过举办“三月三”花炮节、“四月八”坡会节等民族节庆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及在景区内通过开展“唱侗戏”、“月也”、“坡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内容来吸引国内外游客,让游客亲身体验三江县独具特色的侗族民俗文化。

开发自助旅游和假日旅游,推进休闲旅游。旅游业应紧跟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侗族聚居地应该大力推进自助旅游和1日~2日的休闲旅游,开发周末旅游、假日旅游,发挥其绿色旅游资源的优势。

另外侗族聚居地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整体规划,要考虑不同地域侗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侗族聚居地在开发过程中要有侧重点,要体现不同的特色,避免出现旅游项目重复现象,坚持扬长避短,体现“侗族乡土特色”。比如侗族大歌,由于贵州山高路陡,远离中心地区,因而贵州的侗族大歌与湖南、广西的侗族大歌相比较起来,变异较小,更多地保持了它的产生、发展的古朴风格,在开发过程中要更多的挖掘其乡土特色。

3.完善和发展旅游产业群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很强,往往会带动相关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餐饮业、商业、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经济发展强势。要发展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必须要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群建设,围绕旅游景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形成产业群,共促发展。

4.全力打造“侗族风情之都”旅游标志,提升旅游服务档次

(1)进一步打造“侗族风情之都”的品牌形象。以广西三江县为例,侗族民俗风情、自然生态是三江最重要的特色,在宣传过程中,要科学整合旅游、外事、宣传、广播、电视、出版、外贸、经济合作等部门宣传促销资源,密切配合,开辟旅游专题、专栏,出版旅游音像制品和书刊,结合经贸活动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宣传三江――“侗族风情之都”的旅游形象;集合三江县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商和经销商、媒体等方面的旅游宣传力量,统一宣传,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重点加强程阳桥景区、独峒景区、八江景区、石门冲景区、侗族自然博物馆的宣传促销,着力打造三江旅游节庆文化,使“百节之乡”名副其实,深度挖掘侗民族文化事象,加强侗民族文化的宣传,实施三江侗族民俗旅游品牌营销战略,努力打造旅游品牌。

(2)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如:三江县主要景点、市政、旅游设施等普遍没有设有中英或中英日三种语言版本;英语在景区景点中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必须提高三江的国际化水平,如景区景点服务员、酒店服务员的英语服务水平,设立英文的路牌标识等。同时加强对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和景区家庭旅馆的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旅游涉外饭店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做好为游客提供详尽的旅游信息和免费订房等服务保障。

5.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坚持走“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将旅游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的最宝贵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也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在侗族聚居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上,应走以自身培养与培训为主,引进为辅的路子,重点培养一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引进一批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人才。规范导游人员管理,通过对导游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素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的行业人才,为旅游发展打好基础。

6.完善旅游市场法规,加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企业应从维护整体利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支持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尽早修改完善旅游法规,熟悉并掌握国际旅游游戏规则,尽快使旅游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调控机制、运作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件,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努力营造促进侗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侗族各聚居地相关部门应对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宏观管理和规划,以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资源布局、构成特征、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评价,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角度提出战略对策。在侗民族村寨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上,侧重新的民族村寨景观资源的开发,同时对已开发的民族村寨进行深度和精细开发,对其周围临近景观进行优化组合与配置,以点、线、面等方式的组合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在组合中要注意景观构成新颖、搭配合理,并适当增加新的景观,包括与跨地区的民族景观的组合,以产生更好的开发利用效果。总之,在加强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应避免盲目开发、破坏性建设、重复低水平建设的教训,有序开发利用侗族聚居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侗族聚居地旅游业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

7.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步伐,进行网络营销

逐步完善面向侗族聚居地各旅游部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面向旅游企业的行业管理网,以及包含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公众信息网、旅游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旅游电子政府的基本框架。同时,积极配合和参与国内和所在省(区)级、市级电子商务网与旅游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使整个旅游行业的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的交流和传递,实现旅游电子商品平台和旅游数据的共享。及时更新旅游宣传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把侗族聚居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侗族建筑风格等向世界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侗族聚居地,了解侗族聚居地,从而到侗族聚居地来旅游。

参考文献:

[1]李肇荣:广西导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肖丽娜:三江旅游状况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7(1)

[3]熊 辉 彭重华 朱 明:湘西侗族村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湖南林业科技,200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