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多数”重于“平均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多数”重于“平均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平均数”和“大多数”是我们在工作中常用的概念。“平均数”是指经济指标的人口平均值,如人均收入等:“大多数”是指大部分人民群众。应当看到。“平均数”与“大多数”所反映的实际情形有很大不同,必须区别对待。在有些情况下,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无关紧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则必须将“平均数”与“大多数”区分清楚。决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务实、求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防止和纠正那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倾向,扎扎实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小康目标,一个十分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看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是否达到小康标准,这是实实在在、含糊不得的。老百姓是否认可小康,富裕程度关系很大。而看富裕程度,就不仅仅要看“平均数”,更重要的是看达到收入指标的人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大多数”群众的年收入达到收入指标,而不能只以“平均数”作为衡量标准。须知,“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比如,一个私营企业老板年收入有500多万元,他的企业有50名员工。而员工的年收入平均只有2万多元。你能说这个企业员工的平均年收入是10万元吗?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为早日实现全面达小康的目标,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放在努力达到“平均数”上。在他们看来,达到“平均数”就大功告成了,“小康水平”也就达到了。倘若单纯从数字上看,这个地区似乎达到了小康标准,,其实,这样的“小康”只是一种虚假的小康,是一种“数字出小康”的表现而已。实际上,只有大多数群众的收入水平达到收入指标,才能说真正达到了小康标准,老百姓也才能认可,而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做法,是以少数人的高收入掩盖了多数人的低收入。这样的“小康”怎能算是真正的小康?!

令人欣喜的是,正确把握好“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例如昆山市,大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把富民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而是致力于让“大多数”超过小康收入标准,不断提升全面小康的惠及面与认可度,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如今,昆山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1.81:1:全市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农村家庭占75%以上,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提高到76.5%。(见2007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昆山市的做法告诉我们,实现小康目标。不能只在“平均数”上做文章,而要在“大多数”上下功夫,只有大多数群众超过小康收入标准,才是真正的小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角度来说,就要努力让“大多数”城乡居民的年收入超过小康收入标准,而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只有这样,才是不含水分、老百姓得实惠、群众认可的小康。

是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还是让“大多数”达到小康收入标准,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人心的向背,焉能等闲视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止和纠正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倾向,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