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故乡如何破解水难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故乡如何破解水难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海,是水的故乡。这里三江汇源,哺育华夏大地亿万生命的“中华水塔”久负盛名。

因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历史上对水资源人为地肆意开发和无序利用,致使水的故乡如今成为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近年来,为应对水资源紧缺,青海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循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新思路,积极探求破解之路。而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一强力抓手,他们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全省节约用水步步前行。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2010年年底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青海省万元GDP用水量已从2005年的565立方米下降到了266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05年的0.35提高到0.40,工业用水重复率从2005年的55%提高到67%,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从2005年的50%提高到60%。

目前,青海省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已由西宁市扩展到了格尔木、德令哈两个资源型开发城市。

西宁——先行先试的力量

洗澡要刷卡,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绿地……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通过设立节水试点单位,积极探索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新途径。

西宁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30个城市之一,自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6年多来,在全市GDP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用水总量增幅缓慢,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持续下降,城市污水处理率持续提高,省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西宁市通过6年多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过程,全面实现了试点规划目标,仅水利投资累计争取各类资金就达33.2亿元,以投入保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实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立的目标,完成了主控目标。同2005年相比,全市GDP增长到770.7亿元,增长了2.2倍;万元GDP用水量降到了86.8立方米,下降了73.6%,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西宁市按照“治宁方略、水为大政”的治水理念,积极创建大水利管理体制,把节水工作作为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专门的西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并把建设的目标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和奖惩,从而保证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具有西宁市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的水资源科学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等九项体系。

西宁市先后建成了黑泉水库、盘道水库、第七自来水厂等,加之实施中的引大济湟工程建设项目等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从宏观上优化配置水资源,初步缓解了全市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东部城市群建设不相匹配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已提高到0.46,提高了31%;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已经降到了56.7立方米,下降了77.9%;西宁市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9%,提高了128.2%。促进公众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宣传教育体系有效建立,全社会节水意识得到有效提高。今年年初,西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迎来了水利部、省水利厅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实地评估,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在西宁市城西区的香格里拉城市花园,绿地草坪、花坛、花池等景观与欧式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香格里拉城市花园是西宁市新建的景观型住宅小区,在小区的整体布局中贯穿了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合理设置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小区雨水收集储存,经处理后用于小区景观水的补给、绿地灌溉和道路冲洗等;采用经济简便的地插式喷灌,合理确定灌溉频次,有效减少小区用水量,并降低了小区环境运行维护成本,节水效益明显。通过节水型社会生活小区示范项目建设,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已成为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的住宅小区。

西宁市所辖湟中、湟源、大通县的总耕地面积170多万亩,其中水浇地70多万亩。为提高单位亩产量,西宁市水利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加大了节水改造力度。先后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礼让渠、北川渠、黄海渠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120多项,新建和改造干渠、支渠、斗渠达到200多千米,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万多亩,年节水量达到100多万立方米。

干旱的柴达木高念“节水经”

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原来柴达木盆地的真实写照。有关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内的沙漠面积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干旱缺水,柴达木盆地的土地盐碱化程度比较高,植树造林异常困难。但是,随着节水技术在柴达木盆地的推广,昔日荒芜的戈壁滩不仅筑起了一道道防治风沙的绿色屏障,还变成了响当当的“金沙滩”。最近,笔者驱车经乌兰、德令哈、都兰、格尔木等地,看到109国道、315国道两侧茫茫的戈壁处处披绿,出现了一道道巍然挺立的防沙林带,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农田,即使行驶在盐碱滩上,也能看到星星点点的沙生灌木,充满着无限的生机,让人心旷神怡,恍如走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德令哈市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肩负着引领全区经济发展的重任。随着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缺水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德令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德令哈市以建设全国节水型城市为契机,切实加快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破解瓶颈制约,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德令哈市已完成黑石山和怀头他拉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晨兴村和晨光村节水灌溉等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晨兴村高效节水机井灌溉工程被省水利厅列为柴达木盆地水保生态节水高科技示范项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有效降低劳动和管理成本低等突出特点。在园林城市建设中,德令哈市积极实施喷灌、滴灌、微灌等科技节水措施。其中,枸杞种植基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农田节水灌溉面积0.34万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今年实施了总投资1883万元的怀头他拉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总投资3180万元的黑石山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期)工程。以上项目完成后,可有效改善灌溉面积4.27万亩。

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在格尔木,“节水”是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格尔木土壤盐分含量大,往常自然环境下,树木难成活而且长得很慢,采用一般节水灌溉技术往往无法保证苗木成活。为此,全市各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试验和观测,最终在东出口地区实施了500亩人工造林节水灌溉项目,年节约用水97万立方米。除此之外,三江源退耕还草、推广节水技术等,所有能想到的节水措施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在城市建设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在城市内部实施绿化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1993年建成投产的格尔木炼油厂,设计时就预留了管道,将生产生活废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由于加大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2,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78立方米,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12%,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8%。今后,格尔木市还将进一步加大灌区节水力度,降低用水定额和农业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大力开展城区污水处理回用,全面推进格尔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发展。

乌兰县马铃薯高效节水项目采用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灌溉,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为使马铃薯增产增效、提高品质,乌兰县水利局利用喷灌技术省水、灌水均匀等特点,在希里沟镇河东、柯柯镇赛什克、呼得格老农场建成第一期项目,安装喷灌设备32台,新打机井16眼,新建田间道路48.1千米,马铃薯种植面积1.923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829万亩。使用喷灌技术后单眼井控制面积可达450亩,节水率在50%以上。马铃薯喷灌圈的建设和广泛应用,为乌兰县乃至全州马铃薯产业的进—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前不久,笔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看到,滴灌技术让这个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绿洲农业蓬勃发展。在诺木洪镇村民王文学的枸杞林里,一根黑色的水管上布满小孔,孔眼对着每株枸杞的根部,水滴直接渗入枸杞根部的土壤。整个过程,就像是给枸杞打点滴。“这样不浪费水,没水的地方也不长杂草,省了不少劳力。明年你们过来就能看到,以后那边也全是枸杞林。”王文学指着远处的一片空地说。

在柴达木盆地,水利部门专家测定的可利用水量是19亿立方米,目前已利用了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达3.5亿立方米。从过去的“灌地”到如今的给林木“打点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截至目前,全州建成了生态防护林、枸杞、蔬菜、马铃薯、设施农业等滴、喷、渗灌高效节水面积8.4万亩,建成了315国道、109国道、青藏铁路生态防护林及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等地枸杞、蔬菜、马铃薯、设施农业等滴、喷、灌示范项目。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为全州“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用水方式”探索出了—条新路。不仅如此,大面积的枸杞种植和植树造林既实现了绿洲农业的节水目标,也为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青海全省形成了保护水、节约水的社会氛围,节水型社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各行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起步,青海省水资源管理新的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