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手法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手法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几年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手法上大都采用了喜剧的表现方式。喜剧手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优势――通俗易懂,娱乐性强,有助于提高收视率。然而电视剧的感染力量从来不是靠纯娱乐和低俗彰显出来的,因此电视剧创作要把握好形式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使通俗化变成庸俗化,从而损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这一要义。

[关键词] 农村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喜剧

ソ几年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采用了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喜剧创作手法。这种表现方式着实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这为提升农村剧的收视率作出了突出贡献。追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适合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但问题在于,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和艺术传播的有效途径,电视剧应更多承载的是运用艺术手段,再现真实人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载道和审美的并举。然而目前多数农村题材电视剧过度追求通俗化、喜剧化的表现形式,忽视作品审美内涵,弱化了观众对现实农村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削弱了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サ谝,故事情节设置不合理,造成失真现象。

ソ几年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上都追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然而仔细想想,在表面的热闹下,隐藏的却是故事情节设置的不合理。比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村民养“宠物猪”的方法:睡在人的被窝里,做美容,蒸桑拿,听歌剧,吃蛋糕,喝AD钙奶,哪里是养猪,分明是养人,这些情节虽然搞笑,但却失真。农村题材电视剧注重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纠结的矛盾冲突,对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挖掘。就目前播出的多数农村题材剧来看,如何进一步推动剧情发展,妥善解决问题,作家们往往采用了避重就轻“无巧不成书”的写法,设置了许多巧合偶然因素。再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村民养假“宠物猪”受骗,眼看就要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事情在关键时刻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转机,宠物猪活的不好卖,宰杀后肉质好受到市场欢迎,反而卖出了好价钱。农民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在探索致富道路上,遭遇经济损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可加以开掘,写出深意,然而剧中避重就轻用一个巧合因素轻松化解,让人不禁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马大帅》中男主人公马大帅的身份变化自始至终都在进行中。初进城他送外卖、扫澡堂、搓背修脚、做陪护,甚至替人哭丧,这些身份符合一个弱势群体的形象,充分展示出农民进城遭遇的辛酸,发人深省。然而后来他身份的变化就有些让人惊诧。做陪护,竟能取得苏老太太的信任和遗产,并用这些遗产顺利办起了打工子弟学校,对教育一窍不通的马大帅摇身变成了马校长;后来学校倒闭,马大帅双目失明,可他仍然能迅速转行,开办起“盲人按摩所”;再后来又神奇复明,再次将打工子弟学校办起。马大帅角色转变之快让人叹为观止,给人的感觉,他不再是在城市中挣扎求生存的弱势群体形象,而是东冲西突力图征服城市的强者。实际上,农民进入城市后经历的是一个复杂而丰富过程,其间的奋斗、挣扎、辛酸、彷徨、困惑、变迁都引起这一群体多层面、多角度的身心蜕变和转型。农民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能够得以真实反映,应是务实有效和大有作为的。然而《马大帅》系列剧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拷问和追寻,却用众多搞笑失真、难以置信的情节营造了虚浮的假象,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审美内涵的不足,带来的只是让人难以信服的审美感受。《插树岭》中也存在同样问题。在这些电视剧中,剧情的巧合因素处处可见,形成一种缺资金来资金、缺人才来人才、好事多磨、遇难呈祥的大团圆模式,所有的问题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外来力量帮助化解,于是就连在城市里磕得头破血流最终回到农村的马大帅,也要托上一条光明的尾巴,在各路“神仙”的共同资助下,即将在农村旅游开发上大干一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直接触及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任务,触及人类的经验,总是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求答案,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问题的环境”。直面现实问题、为问题寻求答案,是好的艺术作品的应有之义,显然多数农村题材电视剧缺乏这样的精神。由于故事情节设置避重就轻或者失真,巧合偶然在剧中频频现身,现实问题的解决受外界的救赎大于自身的奋斗,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剧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度。

サ诙,叙事方式的“小品化”倾向。

ソ几年农村题材电视剧多用小品化叙事方式,通过营造喜剧氛围吸引观众的眼球。主要原因在于一大批活跃在小品舞台上的知名演员,赵本山、潘长江、范伟、林永健、方青卓、姜超等等的加盟。由于在小品舞台上的巨大成功,这些演员把他们熟知的小品创作方式和表演方式搬到了电视剧当中,以至于许多电视剧中不仅人物的造型、语言、行为,甚至剧情的叙事方式都带有明显的小品印记。小品是生活的精华版,小品优势运用恰当,能很好地突出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反之则适得其反。拿赵本山系列作品《乡村爱情Ⅱ》来讲,这种适得其反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说《乡村爱情Ⅰ》成功表现了现代农村人,尤其是年轻人清新质朴、健康的爱情,那《乡村爱情Ⅱ》则走向了反面,剧中贯穿的爱情主线被大量变了味、走了样的“三角恋、多角恋”冲淡,成了一部醋味熏天的“滥情剧”。原因在于整部作品几乎找不到完整的故事主线,只是大量运用了小品的表现手法诸如巧合、误会、插科打诨、说俏皮话等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说完这个说那个,谁有“包袱”,主线就落到了谁的头上,有点像十分钟的小品拉伸成了几十集的电视剧,给人一种稀薄粗糙之感。由一连串刻意编造的小品强行串成故事的叙事手法,使整部作品缺乏扎实的故事作支撑,剧情拖沓、不流畅、主题模糊不清、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失去了艺术魅力。《乡村爱情Ⅱ》小品化的创作倾向,不仅没有发挥小品启迪与感悟的作用,反而使剧情的展开失去张力、人物形象美感消失,除了留给人短暂的没有“思考”的笑声外,并没能起到太大精神愉悦的艺术功用,沦为了观众不买账的平庸作品。

サ谌,人物缺乏现代意识,部分形象滑稽有余、真实不足,出现概念化倾向。

ト宋锵执意识的缺乏。不少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塑造人物性格特质的时候,往往忽视对人现代性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人物的精神风貌停留在以前,滞后于时代。在一些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出场人物用一个最简单的标尺就可以将其轻松划分为两类人,好人或者坏人。在这善恶分明的两类人中,“好官”田野、赵喜富、叶天亮、徐志诚等人的性格特征极其相似,都有着相同的开拓勇气、实干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质;“好人”喜耕田、杨叶青、谢大脚、七娘、五婶等也都有着共同的热心肠,宽宏大量、乐善好施、和睦邻里,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都有集中的表现。缺少变化的简单的人物处理,不仅使得人物形象雷同、性格单一,出现概念化、类型化倾向,同时也暴露出人物骨子里现代意识的缺乏。“好官、好人”,在剧中往往担当着化解矛盾、平息冲突、解决问题的作用,是希望的化身。这里依然将道德的力量无限放大,而不是紧扣时代,去探求如何用制度的规则和力量去治理乡村,凸显出来的只是人治理念在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还有片面歌颂为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忽视对个体利益的尊重的行为,或者片面强调回归乡村、排斥正轰轰烈烈进行的城镇化进程的取向,都是与这个时代的精神相违背的。

ゲ糠中蜗蠡稽有余、真实不足。由于今天大多数农村题材电视剧都采用了喜剧的表现方式,再加上愈来愈明显的小品化创作倾向,使得剧中部分人物形象滑稽有余、真实不足。如《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用诸多搞笑情节塑造出来的村长赵喜富,从头到脚透着滑稽,十分可笑。这不仅让人对这样一个人物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同时更怀疑在这样一个“没头脑”的滑稽村长的带领下,郭裕村是否真能脱贫致富。马大帅也是一个滑稽搞笑的人物,剧中也刻意设置了许多搞笑情节,这些情节对于马大帅这一进城的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太大关联,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并不是为了角色的需要。加上剧中赵本山浓重的小品腔调和小品表演模式,使得剧中的一些庄重戏、挣扎戏和悲情戏,非但不能让人感同身受,反倒是别有一番笑意在心头,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只能是停留在搞笑层面上,缺乏真实可信度。

コ先,民众需要文艺作品所带来的欢乐,但是更需要对欢乐的正确引导。契诃夫说:“不能把果戈理降低到民众的欣赏水平,而是应该把民众引导至果戈理的水平。”这些刻意追求喜剧风格的电视剧存在着通病,那就是一味迎合,甚至是向着一些低级趣味迎合,缺乏对大众审美情趣健康积极的引导。于是我们看到呈现在电视上的是没完没了的无聊地抬杠、争风吃醋、打斗、哭泣、斤斤计较、钩心斗角……不仅丑化了农民形象,也大大降低了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

サ谒,方言泛滥。

ピ谙簿缰,方言轻松调侃风格更利于喜剧剧情的展开,也更易达到夸张搞笑效果,加上独有的地域特色,于是方言成了法宝,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泛滥。方言泛滥化倾向造成的后果,其一就是方言自身的地域性限制,限制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就全国看,目前农村题材剧大多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并以东北为盛。然而中国语言在南北方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语音、语意、习惯用法、表达方式千差万别。北方人因剧中一句俏皮话会心发笑,而南方人可能如坠雾里,听不明白。正是因为语言的这种地域性限制,使一部分受众难以完全看懂剧情,阻碍了电视剧向全国其他地方的推广。其次,一味追求地域化特征和“土味”,不但观众对方言的新鲜感会逐步降低,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某一地域人群的形象。《乡村爱情Ⅱ》就遭到了观众的批评,认为剧中人物浓重的东北腔和滑稽做作的语言,不仅拖沓、俗气,还丑化了东北农民形象。

ッ娑哉庵址豪那魇,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官方网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戏曲片外,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这种“一刀切”的作法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却从源头上遏制方言泛滥的倾向。要避免“限制方言令”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产生更多影响,就要求激发创作者的能动性,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更能打动观众的好作品,而不是只能靠说点方言取悦观众的无聊作品。

デ嵯簿绲拇醋鞣绺裼欣于达到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目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剧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从来不是靠纯娱乐和低俗彰显出来的,要把握好形式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使通俗化走向庸俗化,而损害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这一要义。真正经典的喜剧是一种“含泪的笑”的艺术,而目前多数喜剧风格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显然缺乏这样的经典气质。我们只有在轻喜剧这种创作手段中,加入对于农村社会生活的深切思考和对普通农村人命运的真切关怀,更加清醒与自觉地面对现实和审视现实,才能客观公正地全景式展现当代农村的整体风貌,才能使农村题材电视剧真正实现思想、艺术和收视三赢。

[参考文献]

[1] 薛晋文.直面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三大误区[J].文艺评论,2007(05).

[2] 郑阳.略论近几年农村题材电视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孙海平(1975― ),女,法学硕士,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