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葡萄月令》看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葡萄月令》看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厚江老师是江苏省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界“本色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其简朴的教学理念、平实的课堂教学模式、丰盈的教学效果在语文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3年4月12日,笔者有幸在徐州市高级中学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给高二学生上的一堂散文课《葡萄月令》,传统却不陈旧,生动却不煽情,四两拨千斤,如行云流水。让与会的老师充分感受到黄老师的课堂魅力。

散文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是正确的呢?那就涉及到散文的文体特征。阅读与写作思维一样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1]即教学的内容要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感情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2]这就决定了散文的教学内容重在品味语言。

师:有人认为《葡萄月令》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那么它代表了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这篇散文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先请位同学读一读。

生2:二月里刮春风。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师:这位同学,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生3:有点重了......

师:你来举个例子,你读个句子,本来应该读的轻他读重了的。

生3: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同学选了一个句子作比较,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哪个读的好?(赞成生3的多)大多数同学的见解和老师一样,就是在节奏的把握上你(生3)比他(生2)好,读这篇文章要轻一点,慢一点,为什么道理?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出:淡淡的。)对,是淡淡的,(板书:淡淡的)淡淡的语言应该是什么节奏啊?慢一点、轻一点,对不对?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不着急啊,你们读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

师和生: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慢慢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师:对。很从容的节奏。这样才能把汪曾祺散文中的味儿读出来。

在这一部分中,老师反复要求学生读课文,用各种形式来读,抓住重要的语句反复读,并和学生一起读。他关注的不仅仅是生2和生3,更关照下面一大批学生,这批学生的任务是对生2和生3的读书情况进行评价。“一读一听”的教学安排,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的活动中了。为什么花大量的时间反复读文本呢?因为语言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找到语言的感觉,这个过程是别人不能替代的。[3]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课堂实录中看出“读”的效果,在读过文本后学生明确了两个基本问题:1.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2.这样的语言应该用什么节奏和语调来读是合适的。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黄老师不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贴标签,将课堂交给学生,将对文字体悟的过程交由学生完成。而这正是我们当下的老师所欠缺的,很多老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即使读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强加给学生,学生若不理解,老师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解释答案上,这样本末倒置之事课堂上屡见不鲜。而黄厚江老师一直坚持把“读”作为文本理解的手段和途径。其实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就是由主体的言语实践转化而来,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在主体的言语实践中积淀而成。[4]

王荣生教授认为作者的所思所想和独特的情感认知是散文教学中不可疏漏的内容之一。从《葡萄月令》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汪曾祺的所思所想和他的情感都与葡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请你根据文中的内容说说汪曾祺和葡萄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4:爱与被爱。

生5:相互依托。

师:你能不能用具体的人物关系或者比喻来说明这种爱与被爱,相互依托的关系?

生6:他把葡萄当成自己的孩子。

师:有依据吗?

生6: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宁静、幸福而慵懒。

师:为什么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呢?这个与汪曾祺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位同学的语感非常好啊,只是他被黄老师问住了。我们一起来思考:“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宁静、幸福而慵懒。”请问九月的果园生的孩子是谁?

生:葡萄。

师:那么果园就是葡萄的妈妈。请问葡萄的爸爸是谁?

生:汪曾祺。

师:也就是说汪曾祺的爱和果园的爱生出了一串串葡萄,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呢?

生7:“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师:哪里看出?

生7:要检查几次。

师:“要检查几次”就看出来了?

生7:咱们的葡萄。

师:非常好。大家注意前面一个理由不成立。家里养小狗也可以一天检查几次,哪个理由更充分?我们把这个“咱们”还原到生活的场景中来啊,在生活里说这是咱们的孩子,就是指我和我爱人所生的孩子吧?所以这里“咱们”是指?

生:作者和果园。

生8:我认为葡萄不是汪曾祺的孩子,是汪曾祺的心。

师:这个想法非常有意思,是颗什么样的心呢?

生8:像葡萄一样晶莹剔透的心。

师:非常好,评论家们说这是一颗“赤子之心”,赤子是最纯净的生命,这纯净代表着汪曾祺散文的灵魂。

这段课堂实录最打动笔者的就是这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的发问,最后问题切切实实解决。很多老师可能在学生回答完“他把葡萄当成自己的孩子”之后就结束,也可能有老师更深入一点追问到“依据是什么”就结束。但黄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文字的理解,掺杂着很多读得出说不出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的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实实在在的语言将抽象的感觉表达出来。黄老师是非常擅长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他将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夫妻关系,人与宠物的关系搬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理解葡萄和汪曾祺的关系,所以我们从课堂实录中看到,学生的认识从开始的模模糊糊到最后有凭有据。但是黄老师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在课堂阅读中他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相较于结论,他更关注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所以葡萄和汪曾祺的关系答案是多样的。而我们很多的语文老师是把提出的问题和答案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不仅没有过程,而且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集于一体的学科。它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和审美发现,并且要去培养这样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创新能力,黄老师的阅读教学观是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的,是值得我们广大老师揣摩学习的。

笔者借助三个短小的课堂实录片段,真实的还原了黄老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在课堂上黄老师省去了所有花里胡哨的环节,非常的朴实,借用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一句“极练如不练,出色而本色”,本色不是无为,本色不是原始。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自然也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课程“语感中心说”之浅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2,(08).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黄厚江.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我的阅读教学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03).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钱鑫鑫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