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自主实践中发现分数的更多奥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自主实践中发现分数的更多奥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折、自己涂、自己画,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汇报。的确,让学生“看、听、做”的感官全面介入并参与,必将打开一个更加开阔的数学版图,必将营造一个厚实、精彩和博大的数学课堂,而身处其中的学生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解放、滋养和提升。

关键词:自主实践;问题设计;拓展延伸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事实上,学生在和“分数”初“打交道”时,总是在“整体1”“平均分”等问题中“磕磕碰碰”。窃以为,揪住“整体1”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的局面,必将发现关于“分数”的更多奥秘和魅力。

一、自主实践不可或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就《分数的意义》而言,仅仅专注于“看”和“听”,而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必将是得不偿失的教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为学生提供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正所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比如,在上课伊始,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1.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2.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3.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折、自己涂、自己画,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汇报,“随之而来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痴迷和信心,是对学习的重新理解,是对学习思维的唤醒和激活”。的确,让学生“看、听、做”的感官全面介入并参与,必将打开一个更加开阔的数学版图,必将营造一个厚实、精彩和博大的数学课堂,而身处其中的学生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解放、滋养和提升。

二、合作操作不可或缺

不得不说,很多学生对于“单位1”或“整体1”总是理解不到位,或者模模糊糊。因为“单位1”是动态的,相对的,如何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呢?

以下是《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4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4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师:利用这4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很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整数“1”整体“1”……虽然说法不同,其实都是想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一个整体。其实在数学上,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称它为单位“1”。

师:想一想,除了上面举出的这些事物可以看作单位“1”外,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看作单位“1”呢?

师: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单位“1”的具w例子。也就是说,我们在得到分数的时候,无论把什么平均分,都可以看做是把单位“1”平均分。

……

上例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引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学生理解抽象单位“1”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以发现,教师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设计了开放、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需的学习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大面积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味。

三、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临结束时,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成语,你能从中找到分数吗?十室九空、百发百中、九死一生、十拿九稳、万里挑一。

2.写分数游戏:下面请同学们练习写分数,比一比谁写得规范好看?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分数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数一数,你写了几个分数?你能用刚学的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吗?

3.拿出9根筷子,让其中一个学生取出这些筷子的三分之一,再让另一个学生取出这些筷子的三分之一。

上面的第三个例子中,第一位学生肯定会拿出3根筷子,那么第二位学生是拿出2根筷子,还是仍然拿出3根筷子,正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佳契机。前一位学生拿出筷子时有9根,而后一位学生拿出筷子时只剩下6根了,单位“1”不同,那么它的几分之一所包含的“量”就不同。一个是把9根筷子看做单位“1”,那么其三分之一就是3根筷子;而另一个是把剩下的6根筷子看做单位“1”,那么其三分之一就是2根筷子。

好的问题设计,就是要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数学积淀、认知能力与文本之间的矛盾、落差和距离,从而激起试图从自己的“前结构”中突破重围的意愿和动力。而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洁.临沂二十中的课程生本化之道[J].小学教学,2013(5):13.

[2]肖福发.分数为何难学[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