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柏拉图“相”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柏拉图“相”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相”论又被认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柏拉图“相”论由来进行探讨,逐步理清“相”的整个系统,“相”有共相,也有分有,“相”是可以为人类所认识的,“相”既可以自上而下的推导,也可以从下到上的推导,并在文末指出了柏拉图“相”论思想的缺点和不足。

【关键词】柏拉图;相;分有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整个欧洲有着很大的影响,“相”论可以说是他对哲学重大贡献之一,现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认为西方2000多年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可见,柏拉图思想对西方哲学影响十分巨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主要论证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和善五个相,并将它们构造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到底什么是“相”,“相”的理论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柏拉图“相”论的成因

1.1由“理念”到“相”称谓的变化

我们理解柏拉图的“相”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相”以及“相”的由来。柏拉图的“相”一字是来源于希腊文,在希腊文中“相”是两个词“eidos”和“idea”。这两个词都源于动词“idein”(看),它们都是首先指人所看到的表示出事物典型特征的外貌,继而格外指人所显示的内在特性或本质内容。“idea”有“看到的东西”的意思,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对“idea”的中文翻译有许多,有人将它翻译为“理念”,但是“理念”似乎指的是人的意识,因此,这种翻译似乎不符合柏拉图的原意。后来,朱光潜先生将它翻译为“理式”,用“理式”代替“理念”似乎更加妥当,先有了物的理式,才有了物的存在。比如,先有了椅子的理式,才有了椅子;先有了原子弹的理式,才有了原子弹。但是“理式”这个翻译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后来国内的一些权威哲学家将它翻译为“相”,并被国内许多人认可和使用,于是,国内有了柏拉图“相”论这个称谓。

1.2柏拉图“相”论思想来源

柏拉图“相”论的产生离不开他之前的一些哲学家,而在这些哲学家中,对柏拉图影响较大的是苏格拉底。“就柏拉图而言,苏格拉底的勇气、诚实和正直总是和他的理智德性,尤其是他的为了真理自身而献身的热情,以及当他看到所有人都不能达到那个真理时异乎寻常的快乐重合在一起。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与道德的深刻统一可能给了柏拉图最持久的影响”[1]。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世界,那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本源说。有的哲学家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如赫拉克利特,有的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而苏格拉底他注重对道德伦理问题的本质的讨论,并且提出了著名的“产婆术”。他认为,伦理行为必须建立在知识上,而且这种知识必须是有永恒价值的,它既不属于对可感的变化着的对象的知识,又不是主观的意见,而是对所有人、所有民族都是永恒意义上的知识,探求伦理中普遍的东西,苏格拉底关于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对柏拉图“相”论的形成无疑有较大的影响。除了苏哥拉底,柏拉图还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吸取了关于数的唯心主义观念,以及关于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的神秘主义学说;兼容了爱利亚派巴门尼德的存在说,即主张存在是惟一真实的,是常驻不变的,存在和非存在是绝对对立的,以及知识只能来自理性和理性主义思想,他还赞同赫拉克利特关于感觉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思想,但他并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肯定感觉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否定了它的真实性,认为它是虚幻的。可以说,柏拉图“相”论形成是吸收了他之前哲学家的智慧进行创造性综合的产物。另一方面,柏拉图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普遍的东西是和个别的东西分开来了的独立存在。一般定义的对象只能是与感性事物完全不同的另一类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呢?这便是理念或相,他认为许多事物之所以存在是靠“分有”了与他同名的相。

2、关于“相”和“分有”的理解

2.1“相”

既然“相”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对“相”的认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那么相是什么?“相”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个事物的共性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相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只存在于人的心中,而是独立的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注定要变化的灭亡的,所有我们的感官能接触到的事物都是理念的复制品,而理念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它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感觉不可企及的”[4],由此,柏拉图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可感知的世界,在这个可感世界中,人类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到,通过“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视觉”把握可感世界,但是可感世界又是随时变化的,因此通过人类感官感觉的世种事物的“相”总是稳定的,无变界往往是易变的。第二个是“相”的世界,各化的。比如我们见过各种桌子,有圆的、有方的、还有菱形的,无论桌子的形状如何,我们都知道它是桌子,原因在于我们把握了稳定的桌子的“相”。再比如我们在学习几何学时,在画三角形时,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扁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就知道它是三角形,那是因为我们把握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三角形的“相”或者说三角形的共性。柏拉图说:“是的,你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可感世界,可感世界中的可感事物都是变化不定的,事实上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它,因此也不能形成‘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必须要用你们的理智,看到‘相世界’。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相’,只有‘相’是确定的、不变的,只有‘相’才是可以认识的,才能成为知识。至于可感事物为什么与‘相’相似,因为它‘分有’了‘相’”。

因此,我们看到的事物不过是事物“相”的表现,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尽力去抓住事物不变的、稳定的“相”。

2.2“分有”

柏拉图:“只有‘相’才是可以认识的,才能成为知识。至于可感事物为什么与‘相’相似,因为它‘分有’了“‘相’”。那么,柏拉图说的“分有”是什么呢?关于“分有”,柏拉图有这样一段论述“你是否承认存在一个自在的名为‘相似’的相和另外一个名为‘不相似’的相,而且你和我,以及所有被我们称为多的事物,都分有这两个相,还有,你是否承认,凡是分有‘相似’这个相的事物,在这个方面并在其分有的范围内,就变成相似的,凡是分有‘不相似’这个相的事物就变成不相似的,而那些分有这两个相的事物就变成既相似又不相似的”[2]。可见,世界上的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它们分有了相,两个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分有了“二”这个理念,事物要成为两个,必须分有“二”的相,要成为一,也必须分有“一”的相,以此可以类推下去。我们似乎就可以给“分有”下一个定义,“分有”就是现有某事物的“相”再分给同类事物。比如木匠制造桌子,在他制造桌子以前,他脑子中首先要有桌子的“相”,桌子的共性认识,才能制造出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各式各样的桌子。这各式各样的桌子“分有”了桌子“桌面平整、四条腿、能摆稳”的相。因此,可以说世界就是由一个最高的“相”向下推导,各自进入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具体的“相”。

3、“相”的系统

以上我们分别谈到了柏拉图“相”论的共相和分有,但是这二者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或者说两者是怎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的呢?

3.1自下而上的推导“相”

首先,“相”是可以被认识的。只有可以认识,“相”才可以自下而上进行推导,只有被认识之后“相”才能够进入各自的领域,“分有”下去。对事物的认识反而以对“相”的认识为前提,我们必须先有关于相的知识,这样我们才可以在遇到具体事物时知道它是何物。人的灵魂在生前就认识相,现在不过是回忆出来,所以我们对相的认识不是在抽象中不断提升而获得的而是凭灵魂的力量,通过辩证法的努力直观到感性事物背后的‘相’。

“相”作为一个系统,是可以自下而上进行推导的,这就是“共相”。比如一把椅子背后存在着椅子的“相”,一张桌子背后有着桌子的“相”,当两者碰到一块儿,既椅子的相和桌子相遇组成了家具的“相”,以此类推,我们将推导出家的“相”,国家的“相”,世界的“相”以致宇宙的“相”。柏拉图说:“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是转瞬即逝的事物,这些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每一类事物有一个本质的东西,这就是相”。

3.2自上而下的推导“相”

柏拉图把事物的“相”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最低级、较高级、更高级和最高级。最低级的相是指我们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而数学或科学的概念构成了较高级的“相”,艺术或道德则为更高级的“相”,“善”就位于所有的这些“相”之上,成为最高级的“相”。“可感的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易逝的,只是洞穴中的影像,在这样的世界中得不到绝对的知识。为了获得绝对的知识,他在可感的世界上设置了一个绝对的、静止的、永恒的理念世界”[3] 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理念在“善”这个最高级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因此,“相”可以自上而下进行推导的。宇宙间存在一个“共相”,“共相”往下进行分有,进入各自的领域之后形成了各自的“相”。一个东西人们之所以认为是美的,不是因为美的东西身上有美的色彩或是什么,而是因为美本身出现在它之上或者说“分有”了,不管这个美是如何被分有的,也无论这种分有美的方式是怎样的,柏拉图只坚持一点那就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只是因为美本身,只是因为美的东西分有了美的“相”而已。

4、柏拉图“相”论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整个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柏拉图这位思想巨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柏拉图的“相”论对西方哲学、美学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认识方式产生了影响。首先是对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相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它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最大影响的理论”[5]。柏拉图“相”论认为,“相”是世界的本体,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个东西支配着客观世界,这就使从们容易忽略客观世界,当时的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助于上帝。由此,柏拉图的“相”论也构成了西方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柏拉图“相”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哲学领域,美学也受到“相”论的影响。“美”和“善”是最高级的“相”,这是艺术所追求的绝对、不变的东西,其他的美或善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不稳定的,比如,画家要获得“美”的认识应该去把握美的“相”这才是永恒的,不变的,只有这样画家才能画出真正“美”的作品。最后,柏拉图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柏拉图的爱情”影响了我们的年轻一代。我们的认识方式了受到了柏拉图相论的影响。“相”论认为万事万物背后总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相”存在,这也为人类探索认识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柏拉图是伟大的,柏拉图“相”论的影响不仅仅仅体现空间上,也表现在时间上。

5、柏拉图“相”论存在的缺陷

柏拉图认为相的世界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把握事物的“相”,寻找事物的共性,这无疑对我们的认识事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是,柏拉图同时认为只有相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可感世界是不真实的。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无疑也是真实的,所以柏拉图在这一点上具有片面性,这是柏拉图“相”的缺陷之一。其二,柏拉图认为世界都是先有一个“共相”向下推导,各自不同的“相”进入各自领域才有了具体的“相”。这个理论在人类世界中体现的很明显,先有了椅子的“相”才有了椅子,第一个椅子是先有了椅子的“相”才得以存在的。但是,在自然界中,先有了星星和月亮,才有了星星和月亮的“相”,先有了树木花草才有树木花草的“相”,也就是说,先有了具体事物才有具体事务的共性。除非我们承认上帝是存在的,并且这些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柏拉图的这个理论才能适用于自然世界中。“不像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热衷于对自然的探讨,柏拉图关注的是人和人类社会。可以说,社会中的一切事物无不是按照事先在心目中设计好的原型(理念)而创造出来的,社会就是人类理念的影像,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问题在于柏拉图把这个本属于主观性的理念客观化了”[6],这是柏拉图“相”论的第二点缺陷。

【参考文献】

[1] (美)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孙卫华,蒋帮芹.试析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论思想[J].兰州学刊,2007(9).

[4] 袁孟琪.柏拉图理念论的巧妙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

[5] 溥林.理念与光照[J].四川大学学报,2003(2).

[6] 杨寿堪,吴圣正.解读柏拉图理念论[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