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决策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371-02
摘 要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促进社会和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其收益。政府所发挥的决策职能则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应也是政府公共财政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现存的问题,并且主要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如何为优化财政支出提出建议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选择理论 决策机制 优化效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迅速增长,对公共财政支出的认识也有深入了解和逐步提高。
一、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现存问题分析
(一)财政的供给范围过宽,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财政支出范围不仅包括公共安全、公共机构、公共服务等支出,并且其中包揽过多,含有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的开支。由于政府定位不准,“越位”和“缺位”并存。市场可以自行有效管理,政府要越位干涉,如在财源建设、微观管理和供应范围等方面。
(二)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存在弊端,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严重。在实际的政府工作中,我国财政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没有发挥财政预算应有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财政预算报告编制粗糙。我国目前依然沿用旧的编制办法,只是公布几项大的收支类项目,加以文字叙述,没有详细项目的数字显示,很难准确的显示出预算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2.政府财政预算的时间存在问题。按照年度公历时间应是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我国的人大常委会议通常是在每年的3月份召开提出异议并作出决策,那么对于本年度已经过去的1月和2月则是纸上谈兵,在执行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3.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具有不完整性、不透明性和非规范性。这不仅仅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对于财政支出管理存在普遍的预算约束软化,严重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
4.我国在财政支出法制方面不健全,监督制约管理职能缺失。由于缺乏行政机构设立、人员定岗定编方面的法律,机构编制变动无据可依,财政机构供养的人员产生恶性膨胀,最终使得行政管理费用开支不断上升。
(三)我国实行的财税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1994年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后,形成了以税收返还、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初期转移支付模式。这种模式的转移支付是以基数法为依据,不科学,不合理,也不够规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资金公平、公正、公开分配的和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换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用奠基人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的,集体的各种决策也是由一个人或多个人的具体行动而表现出来的,集体的具体意义由个人的具体行动所赋予的。公共选择理论将个人主义用于分析政治领域及政治过程,将个人看作是评价、选择和行动的最基本的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各种个人而非团体或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张用个人的动机和目的来解释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是假定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总是趋向于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然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在政治决策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公共选择,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因此,政治人与经济人一样,是利己的,理性的,依据个人偏好的,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来获得最大化收益。
公共选择理论的交换政治学观点,是用交换的方法观察政治,使人们对政治过程的理解有新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模式。将政治制度视为政治市场,将过程视为交换过程。人们通过在有组织的市场上交换货物和服务而进行合作,且这样的合作还意味着相互获利,个人进入一种交换关系。在这种交换关系中,个人通过某种直接有益于交易的另一方的产品或服务而促进其自己的利益。基本上,按照个体主义的国家观,政治的或集体的行动与此非常相同。
三、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于公共财政的决策机制的建议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选择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完善我国政府财政决策与机制监管,逐步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有着重要的建议和启迪意义。
(一)合理界定政府决策的领域和范围,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明确政府的职责。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和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在目前的体制下,如果市场可以自我调节,政府就不应该插手干预;而对于那些市场无法承担的就应由政府去管,政府只能站在市场之外去为所有的市场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这一特征决定公共财政应当通过某种决策选择机制,将个人偏好和决策表现成一种社会的偏好和公众的选择决策。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重新充分的去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详细的界定公共财政决策的内容范围,这是避免政府失灵的关键点。
(二)完善政府决策的程序与方式,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进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它涉及了如公共项目的提供方式、建设规模、资金来源、价格机制等多个环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信贷政策、税收征纳、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公共物品的决策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完成的。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的决策必须了解和尊重个人的偏好,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人的意志。所以进行政府决策民主化进程是事在必行的,并且要很好的完善。
(三)政府决策的法制,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主要是通过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其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机关内部的约束机制,再次则是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最后是从体制和制度上杜绝寻租现象的发生。
四、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决策机制在优化效益方面的对策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国公共财政的决策机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就具体到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决策,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及其意义我们可以在其优化效益方面做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一方面国家财政应该尽快推出生产经营性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加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开支。社会公共性开支主要包括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代表社会共同利于和长远利益的支出,这类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使得该项支出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在我国公共性开支却所占比重很小,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因此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开支方面应该加大力度投入,保证财政资金充足。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一是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这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需要,又是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需求。二是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此项措施是加大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的重要手段。三是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它是公正、公平和优化政府收支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
(三)健全财经法制,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制度。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作为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有效手段,是财政部门以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益为目的,在有效展开财政支出合规性监督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监督方法,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照部门预算要求,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地制约和反馈。在实现财政分配基本职能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主体对其他相关主体的一种效益性制约功能,更好地促进国家财政资金配置以及效益提高。
总之,我国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决策机制应该更加科学化、法制化、精准化的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益,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配置。只有将公共财政用到实处,人民对生活和政府的满意度则会大幅度提高,有效地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薛惠萍.论政府公共行政中的财政支出效益.北方经济.2002(3).
[2]张慧岚.浅析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借鉴意义.现代商业.2009(5).
[3]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