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业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通过林业物流管理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首先从林业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入手,按照木材物流、非木质林产品物流和林业物流系统的逻辑结构进行研究特点归纳和研究方法总结;然后,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的研究动态,综合论述了绿色物流、物流一体化和第四方物流的管理思想和研究成果,从而为林业物流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最后,进一步拓展了林业物流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对林业物流管理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林业物流;第四方物流;林业绿色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 F326.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 1165(2011)02 0052 06
物流系统作为产业链中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实现经济活动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支撑,更是连接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桥梁。近年来,随着我国林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物流管理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林业物流活动涉及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众多经济实体和相关组织,包括从生物活性产品经过不断深加工直至最终消费品的整个过程。因此,林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长且关系复杂,各个物流环节的关键问题、运作特点和管理目标与一般产业物流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解决林业供应链中存在的物流管理问题和不断提高林业物流管理水平,需要对林业物流管理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明确目标和思路。
一、林业物流的研究现状
(一)木材及非木质林产品物流的研究
我国林业物流的研究起源于对木材流通问题的探讨,一般从木材流通渠道和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入手,逐步深入到物流管理的领域。这是由于木材是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林产品,也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资料,因此,对木材物流的研究也相对受到更多的关注。
木材物流的研究主要以木材供应者――森林培育企业和木材需求者为主体,以木材生产和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为重点内容来开展。对于木材供应者而言,主要是通过分析木材生产物流管理状况,讨论影响木材生产物流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木材生产物流管理对策[1];对于木材需求者而言,则可以根据木材加工的主生产计划和产品的层次结构关系,运用物料需求计划法,对木材原料进行MRP库存控制研究,在基本的经济订购批量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库存决策的约束因素,建立相应的库存控制数学模型[2],并可以应用GPS和GIS等技术方法对木材运输管理进行优化[3]。而对于木材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形成的物流运作模式研究,则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基于木材市场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计算比较和实证研究,设计了木材物流运作的组织―自组织双层模式。[4]
对于木材之外的其他非木质林产品的物流管理研究,则主要侧重于通过物流系统优化和物流技术改进来降低物流成本,以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如国外学者针对生物质能源林产品特殊的生长和供应特点进行的物流仓储问题研究[5],对蘑菇采集及物流系统的数量经济学分析,对葵花子作物进行的物流网络和作业分析[6]。国内学者在分析林业生物质资源集料处理物流系统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直燃发电物流系统模式,以及为之服务的薪炭林、沙生灌木林和伐区剩余物集料处理物流系统模式。[7]对特定区域的非木质林产品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和抽样调查,分析其物流总量规模、经济价值以及与产业发展的关系。[8-10]
(二)林业物流系统的研究
物流管理强调物流系统整体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局部改善和个体优化。这种管理思想落实在林业物流管理中,体现为基于林业供应链的总体管理目标,对林业物流系统的边界和层次进行界定,从系统论的角度阐明了林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和林产品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受其他多种因素(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的共同作用,从而造成了林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基本矛盾。[11]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林产品和林产品物流的特征,林产品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林产品物流支撑体系建设的若干策略。[12-13]
为了弥补单纯定性分析的不足,林业物流系统研究中引入了仿真和建模方法,对林业物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模式进行规划设计。主要方法是出于林业物流系统的多功能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考虑,提出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物流系统仿真建模思路与框架[14],以及将Multi-Agent模型应用于林产品配送子系统的设计、实现与仿真过程,并以实际的林产品配送中心为案例进行了分布式仿真,同时依据仿真评价指标分析该配送分拣子系统的性能。[15]
另外,还有研究者根据电子商务等新经济环境的物流发展要求,对林业物流系统内部外环境及其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立足于网络经济发展潮流探讨了我国林业企业网上经营林产品问题。[16]对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和提高我国林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也进行了思考。[17]
二、现代物流的研究动态
(一)绿色物流的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丰富,物流管理也开始向绿色物流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绿色物流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逆向物流和物流绿色化策略的研究。
James Cooper等人在199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专题研讨会上,第一次使用了“绿色物流”的提法,指出绿色物流是传统物流管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分散库存进行集中,对无法保证及时性的配送服务进行加速,对货运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施绿色物流的法规建议和管理方案。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国内外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政府和企业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来推动绿色物流的实施,可以认为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绿色物流如要实现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双向物流特性和能力。逆向物流不仅是物流系统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企业获取潜在竞争优势的可行途径[18],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数据收集,可以建立定量描述逆向物流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论证了逆向物流在绿色物流中的关键作用。[19]
绿色物流从减少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入手,通过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的相对集中,可以显著减少物流废弃物[20],并制定相应的废弃物管理模式和控制措施。绿色物流管理中需要特别注重对物流提前期的计划和控制,依靠对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时间压缩管理[21],实现供应链的敏捷化,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绿色化程度。
(二)物流一体化的研究
21世纪以来,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和直接驱动力,产业的纵向和横向一体化趋势对物流的专业分工和管理提升都提出了紧迫要求。物流一体化使企业原有的管理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出发,向前延伸到初始供应商,向后延伸到最终消费者,即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及废弃物物流整个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企业内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在物流上的合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达到实现整个物流系统最优化配置的目的。[22]它以物流系统为核心,从物流功能的一体化,再到物流管理和内外部环境的一体化。因此,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的体现,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在发达国家中,企业物流已从内部一体化向外部一体化演变,企业物流一体化旨在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和实现价值增值,增强企业的敏捷性和强化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而中国的企业物流支离破碎,运作效率极其低下。中国企业要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上的差距,除了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外,企业也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构筑一体化物流。[23]
目前物流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供应链集成的角度开展,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供应链一体化运行的基础和目标,探讨供应链一体化运行机制的运行前提、流程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敏捷化的作用机理[24],制定集成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集成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系统决策模型。[25]
而物流一体化的管理技术研究,主要是就一体化物流网络布局中的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26],通过应用遗传算法给出求解模型的启发式算法,并建立相应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及其评价体系;基于价值链方法,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实施物流一体化过程中的运营成本进行分析。[27]
物流一体化与绿色物流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于成学等通过比较基于自营的物流一体化、基于TPL的企业物流一体化、绿色供应链和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几种运作模式,提出了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运作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并构建了企业绿色一体化运作的应用模型。[28-29]
(三)物流协调机制――第四方物流研究
第四方物流作为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是关于第四方物流最早的系统化定义。埃森哲咨询认为第四方物流经营者是基于整个供应链考虑,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一方面与客户协调,与客户共同管理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设计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与各分包商协调,组织完成实际物流。欧洲第四方物流研究俱乐部(European Fourth Party Logistic Research Club)最初对第四方物流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为了管理在欧洲的维修部件的物流业务,安盛公司和菲亚特的一个子公司合资成立了新的物流公司,并成功进行了第四方物流的运作。[30]
第四方物流由独立于现有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与原物流系统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四方”提供,将所有物流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集合起来,并对之进行管理,从而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31]第四方物流通过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技术,顺应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32]第四方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在产生的基础、物流服务覆盖的范围、提供物流服务产品等方面存在区别,其核心管理思路就是构建一个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协调机制。
目前,对于第四方物流的研究正伴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处于起步后的稳定发展阶段,且近年来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多聚焦于其运作机理。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从管理运作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挖掘第四方物流对系统整合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33],根据委托或博弈理论分别进行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第四方物流的激励选择分析[34-35],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第四方物流公司能力类型和努力水平都是不可观测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模型。[36]
另外,对第四方物流在目前社会技术条件下的经营模式和伙伴企业选择进行分析,从政府产业政策、行业技术保障以及政府人才策略三个方面对保障其运行、发展的外部机制进行探讨[37],并构建支持第四方物流运作的业务流程[38]和信息管理系统。[39]
三、林业物流的研究趋势
(一)林业物流一体化的研究
从林业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林业供应链上的各种经济组织的规模、能力和效益与发达产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而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经济条件的严重制约,更受到国家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大影响。因此,林业物流系统的完善和优化,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汽车、钢铁、能源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如电子、烟草、服装产业)不同,不能简单依靠单个或少数供应链核心(盟主)企业为主体实现物流系统的规划、组织和运行,而应依靠物流一体化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和业务互补,通过沟通协作来提升物流系统整体能力,这是一条林业物流管理优化的可行途径。
为改善林业物流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林业物流一体化的动因机理、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的深入研究,将是林业物流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林业第四方物流的研究
第四方物流可以利用在林业供应链中的特殊背景和关系,一方面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与林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联系,协调物流活动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与供应链上相关行业经济和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促进林业第三方物流发展,降低物流资源的投入风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方物流还可以通过促进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等方式,推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物流相关的产业扶持和环境保护政策,从管理监督和利益驱动两个方面引导企业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轨道。
因此,林业第四方物流作为林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协调机制,对其组织结构、功能定位和经营模式的研究有待加强。
(三)林业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研究
林业绿色供应链是林业管理的新动态,它将生态与环境系统纳入供应链系统,作为供应链内部的一个子系统,更注重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环境、生态和产业系统“从苗圃到森林”的协同共生,并探究了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追求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三链共生”[40],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供应链主要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的残余物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来实现减少资源消耗和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而由于森林资源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意义,因此林业供应链实现绿色化具备先天条件和独特优势。
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环境友好型木材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工艺及集运材设备等方面的管理措施。[41]
参考文献:
[1] 惠长林. 论木材生产物流管理的趋势[J]. 森林工程,2001,17(5):31-33.
[2]刘娜翠. 木材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0:1-5.
[3]仝志辉,杨家武,关晓平. 基于GPS和GIS的木材运输[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35(4):43-44.
[4]丁胜. 中国木材物流系统的组织――自组织双层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40-79.
[5]ATHANASIOS A RENTIZELAS,ATHANASIOS J TOLIS,ILIAS P. Tatsiopoulos logistics issues of biomass:the storage problem and the multi-biomass supply chain[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13(4):887-894.
[6]P A GUTIRREZ,F LPEZGRANDOS,J M PEOABARRAGN,et al. Logistic regression product――unit neural networks for mapping Ridolfia segetum infestations in sunflower crop using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ed data[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8,64(2):293-306.
[7]吴兆迁,樊涛,牛晓华. 林业生物质资源集料处理物流系统初探[J]. 木材加工机械,2007(6):21-24.
[8] 李怡.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与趋势探析:四川省平武县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2007(11):94-97.
[9] 赵. 云南贫困山区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优势与发展途径[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1):105-110.
[10] 侯占勇,鲁法典,赵贝贝. 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调查与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1):23-27.
[11]王晓松,吴燕. 我国林产品物流问题探讨[J]. 中国林业企业,2005(4):5-7.
[12]田利涛,孟利清,李育林. 我国林产品现代物流分析[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8):27-28.
[13]朱永林,栗田奎.谈如何加强木材产品物流管理水平[J].森林工程,2003,19(1):23-24.
[14]孟利清,龙勤. 基于多Agent的林产品物流仿真建模思考[J]. 林业建设,2006(2):36-39.
[15]曾钦志. 基于Multi-Agent的林产品配送中心建模与仿真[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0:40-65.
[16]伍士林. 我国林产企业网上经营林产品初探[J]. 中国林业企业,2002(6):22-24.
[17]王晓松,吴燕. 信息时代下我国林产品物流问题初探[J].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6):553-557.
[18]ROGERS. Going backwards:reverse logistics trends and practices[J].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2005(3):101-102.
[19]MORITZ FLEISCHMANN.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J].Springer,2001(1):75-76.
[20]KOPICKY,BERG R J. Reuse and recycling:reverse logistics opportunities [J].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6(2):65-69.
[21]RACHEL JONES. Total cycle time compression and the agile supply chain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62(4):126-127.
[22]涂建军,王格. 企业物流一体化系统模型研究[J]. 中国水运,2009,9(4):11-15.
[23]王淑云.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2):32-36.
[24]徐章一.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敏捷化实现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81-90.
[25]胡浩. 集成供应链中的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题目群决策和系统集成的理论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50-55.
[26]崔广彬. 一体化物流网络布局中的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34-56.
[27]张令荣,杨梅.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27-31.
[28]于成学,武春友,樊宇. 基于环境的企业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4):117-119.
[29]于成学,杨雪婷. 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型构建[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6):518-520.
[30]JOHN L. 3PL or 4PL――Where next [J]. Logistics & Transport Focus,2004,6(3):18-21.
[31]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1:15-16.
[32]张为群. 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区别[J]. Focus,2008(1):26.
[33]姚建明,刘丽文. 4PL模式下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决策分析[J]. 系统工程,2007,25(4):1-7.
[34]王勇, 罗富碧,林略. 第四方物流努力水平影响的物流分包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8,14(2):136-140.
[35]王勇,韩平. 第四方物流企业作业承接不完全信息双边讨价还价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16(2):172-177.
[36]刘娟,钱燕云,李静. 第四方物流供需双方博弈模型的构建及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8(2):149-150.
[37]陈静. 我国第四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60-85.
[38]蒋国瑞,杨晓燕,李立伟. 第四方物流的分布式数据挖掘系统研究[J]. 情报杂志,2007(1):15-17.
[39]冉崇善,侯涛,施艳容. 基于工作流的第四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 科技信息,2007(30):396.
[40]张智光. 林业管理的新动态:林业绿色供应链[J]. 林业经济,2008(12):57-62.
[41]周新年,邱荣祖. 环境友好型的木材物流系统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2008,44(4):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