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他把草鞋卖出了皮鞋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他把草鞋卖出了皮鞋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北碚区静观镇,有个人称“王草鞋”的青年,他把草鞋卖出了皮鞋的价钱。在他的经营下,古老的草鞋从农村走进城市,走向海外,甚至踏进了文化艺术的殿堂。

结缘草鞋 打工仔下海觅商机

走进位于北碚区静观镇的重庆嘉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展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除毛刺、纺线、织鞋面……在工人们手中,一双双各具特色的草鞋逐渐成型。

站在厂房中间,脸膛黝黑的“王草鞋”正忙着指挥生产,在他身后,各色各样、款式新潮的草鞋码得整整齐齐。

“王草鞋”名叫王学庆,是土生土长的静观农民,卖草鞋的经历也只有短短几年。别看他入行时间不长,生意可着实红火。“这些鞋子我们标价是110元,拿到乡村嘉年华去卖还抢手得很!”王学庆自豪地向笔者介绍。

曾经脚踩麻鞋入川的先祖们也许不会想到,低廉朴素的竹麻草鞋如今竟然能成为高档特色商品。

“我最开始只是个打工仔,在一家企业里干了12年销售员。”王学庆回忆说。那些年,眼看着家乡静观的变化日新月异,乡亲们的荷包也越来越鼓,他想,自己该回乡创业了。

辞职回乡,2006年的一天,王学庆在静观街上闲逛时发现,有不少老太婆在沿街兜售竹麻草鞋。原来,静观镇是有名的“草鞋之乡”,竹麻草鞋的红火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间。据史书记载,祖先入川是“麻鞋竹履步安”,此后,静观镇兴起竹鞋热。渝北区《乡镇企业志》也曾记载道:“民国年间,政府将静观竹鞋列入发展项目,开辟竹鞋市场,鼓励民间办竹麻厂。”

这些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曾经只有穷苦百姓才会穿的竹麻草鞋并没绝迹,在不少热门旅游景点都有草鞋出售。在静观,还有村民自发形成的草鞋市场。

跑了十几年销售,心思活络的王学庆下意识地向一位老太婆询问卖草鞋的收入。这一问还真让他问出了门道――成本不到一元的草鞋,居然可以卖到12元!他拿起草鞋细细察看,发现草鞋做工粗糙,质地普通,如果改进质量,包装得时尚一点,会不会卖得更好呢?

进京摆摊 巧遇清华教授指点迷津

从那天起,王学庆便风风火火地瞄准草鞋开了工。先是花了三个月时间埋头研究,挨个儿拜访镇上会打草鞋的乡亲,向他们请教做鞋技术,随后又到处收购样式各异的草鞋,拿回家细细琢磨、仿制。

“研究期”结束,王学庆把打工挣来的十万元用来投资,开办了重庆嘉工艺品有限公司。

王学庆买回大量竹麻堆在自家作坊里,又请来几个擅长打草鞋的农妇进行加工,这样就算是开了张。很快,他收获了第一批成品。捧着经过加工改良的竹麻草鞋,王学庆很是得意。

2006年国庆节,寄托了他无限希望的100多双草鞋生产包装完毕,王学庆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卖场:“北京的旅游景点多,人流量大,不如去那边看看。”踌躇满志的王学庆背着草鞋,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然而无情的现实却给了王学庆当头一棒。在长城摆了四天摊的他,最后只卖出一双鞋,收获了40元。在故宫摆摊也是惨淡收场,虽然看的人多,却鲜有人掏钱购买。“我明明都重新加工过了,还特地做了包装,为什么生意就是不好呢?”顾客们的冷淡,让王学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把地摊摆到了清华大学门外,谁知学生和老师们也和景点的游客一样,只看不买。更可气的是,一位老人一连几天都来摊子前转悠,却没有任何表示,这简直让他“抓狂”。

“老师,你说我的草鞋到底哪点不行嘛?”第三天,实在憋不住的王学庆向老人搭话。“你这些鞋,人家买回去当工艺品嫌太粗糙了,自己穿又太土。”老人诚恳地回答,“现在工艺精美的草鞋其实也有很大的市场,小伙子,你要想成功,还是要在制作工艺上多下点功夫……”

老人的一番话,让王学庆迷茫多日的内心豁然开朗,于是他立马虚心向老人讨教改良方法,并向老人询问联系方式。老人指了指身后的清华大学:“我是里面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授,平时也很喜欢研究工艺品。”

王学庆就此与热心的老教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老教授也不遗余力地给了他很多指点。

产品升级小生意有了大收获

回到静观,王学庆成天琢磨老教授的话――现代人追求的是时尚,把穿草鞋作为有个性、新潮的象征,他们理想中的新式草鞋,不仅应该款式新颖,还要不失淳朴气息,同时兼具健康环保等功能。怎样才能把竹麻草鞋加工成为最理想的时尚消费品呢?恰好在此时,他从电视节目里受到启发――青岛有家企业用玉米皮制作凉鞋,成功地打开了市场。肯动脑筋的他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很快就悟出了打破瓶颈的办法。

“要想工艺精,全靠手工操作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要靠设备来完善。”王学庆设法购回一批新设备,至此,竹麻草鞋的生产从手工作坊过渡到机械化生产。

随后,王学庆又请来美术学院的朋友支招,与公司的设计师们尝试采用先进的工艺对竹麻草鞋进行大胆革新。终于,静观产的健康竹鞋成功问世。不仅有传统造型的鞋,他还开发出配有中国结的休闲凉鞋、鞋等26种款式。看着新产品,他和工人们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现在我们每天能做70多双草鞋,抢手得很。”王学庆乐呵呵地告诉笔者,“我们造多少双,就能卖出多少双,最贵的一款能卖100多元。”现在,公司的年产能达到15万双,产品出口到美国、韩国等市场,在三峡博物馆和北碚街上,都能买到静观健康竹鞋。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发展壮大到了40多人,员工几乎全是当地农民。

文化升级小小草鞋丰姿尽显

在生产车间里,笔者与草鞋设计师杨武华攀谈起来。年过半百的老杨曾做过多年的皮鞋,凭着精湛的手艺,他来到嘉公司打工,常与王学庆商量竹麻草鞋的改进工艺。“我本来也爱好做鞋,如今在这个地方,可以把鞋子做成一门艺术、一门文化,让草鞋走出静观,我非常自豪。”

在老杨看来,他们生产的已不仅是单纯的旅游商品,而是饱含文化底蕴的特色工艺品。

2008年,北碚区确定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静观竹麻草鞋入选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类保护项目。

如今,王学庆稳坐重庆“竹麻草鞋大王”的宝座,正在积极调整企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发掘竹鞋的文化内涵,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我在洪崖洞的新店就要开张了。”王学庆说,“只要抓住重庆文化大发展这个契机,突出文化特色,我们的草鞋肯定会越卖越好!”

随着静观健康竹鞋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送给王学庆“王草鞋”的绰号。熟人们一喊“王草鞋”,他就“唉――唉――”地答应着,特别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