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商业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与内部管理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商业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与内部管理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存在不少风险,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商业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措施,谈论如果建立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内控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内控机制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一些业务风险管理问题上存在很多误区,未能形成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良资产屡有反弹,信用风险形势不容乐观;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风险逐渐显现;大案要案频频发生,操作风险日益严峻。尽快构筑起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鱼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1、商业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1.1建立金融风险评估体系

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有四个环节,即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这些都依赖于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需要研究借鉴国际评估指标体系,并要特别注意各项指标在我国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预警信号,以制定抑制风险的措施,防止风险发生和恶化;开发金融风险评测模型,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2 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完整的信息系统是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尽管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但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还有限,与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还有差距。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信息支持。严格和完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制度,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内容和格式、方式和方法及采集渠道。金融机构上报的资料,要经过会计师和审计师审计,如发现弄虚作假或拖延,监管部门应给予惩罚。

1.3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1.3.1改进国有银行的分权结构

产权是一家金融机构的基石,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应明确产权主体。在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打破单一产权结构,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依法设立和各司其职。这样可以保证出资者的地位和利益,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范足率,分散经营风险。

1.3.2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

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与股权结构相适应、责权分明的组织体系。(1)依法产生董事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就不能选举出强有力的董事会;没有强有力的董事会,就不会有优秀的经理,董事会是关键环节。(2)调整董事会构成。商业银行董事会应聘请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为保证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可以考虑设置独立董事审查委员会,并赋予持有一定股份的股东拥有独立董事的提名权或小股东联合提名权。(3)建立董事会办事机构。可以下设财务审计委员会、高级份理人员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以保证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1.3.3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最终需要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信息披露的项目不全面,没有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和风险管理要求披露;信息披露内容不真实,有的数据做了技术调整;信息披露的范围不广泛,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没有披露等。因此,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通明度。

金融机构要正视信息披露的价值,增强信息披露意识,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特别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披露以下主要信息、:财务会计报表、各类风险汗理状况、公司治理结构信息和年度重大事项。

2、建立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内控机制

2.1完善业务内部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针对某些具体的业务制定具体的规范、指导方法。针对某些具体的业务制订具体规章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商业银行针对某一种业务的重要控制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

商业银行要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各个经办部门必须根据上级行的授权,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所规定的程序办理各类业务,稽查审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则根据操作手册对其进行检查、监督。为控制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制定与业务相关的内部授权授信制度,按照业务品种、风险程度高低、金额大小、操作程度难易等标准来界定相应银行内部的各级权限,确定分、支行经营种类和额度;建立并落实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按委托人指令付款,防范结算和或有业务的风险,防止银行垫款行为等;建立有效的核对、监控制度,对各种帐证、报表定期进行核对,对现金、有价证券、重要空白凭证等有形资产及时进行盘点,对柜台办理的业务实行复核或事后监督把关,对重要业务实行双签有效,对授权授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等。

2.2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现有的会计标准不能反映业务对资产负债表内科目的影响,尤其当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后,无法确定其市场价值,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不能及早发现这些业务的风险。西方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为改变这一现状,纷纷表示要尽早统一业务的会计标准。1990年9月,英国银行家协会和爱尔兰银行家联合会发表的《关于国际银行业务的会计实务建议书》,是迄今为止对银行业务的会计实务方面最具权威性的论著。

银行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银行可以考虑编制一张“业务报表”,列出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业务的潜在风险。业务的收入,不仅仅体现在利差上,有时候其收益并非机械计算就能得出,大部分业务目前都记入表外科目,使用单式记账法,不能全面反映业务增减变化的具体情况。因此,应适应业务发展及其收入所占比例提高的需要,全面核算各种中间收入的形成过程,使用详细和复杂的方法进行处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适当增设相关会计科目,核算反映业务的开展、成本及效益情况,便于统计分析,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另外,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3坚持业务经营自律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坚持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是建立和完善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自觉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严格业务经营范围,规范业务经营领域。二是对目前业务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一旦发生风险,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坚持协议的合规合法性。很多业务都是以委托或的形式开展的,而双方协议是业务的基础环节,委托人的口头表示不能成为办理业务的依据,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合同的书面化,并对委托凭证进行严格审核。四是业务要坚持不为客户垫付款项的原则。代付业务先付款,再代付;代收业务要先代收款项,再统一清缴。同时对客户双方的经济纠纷,银行不得介入。有些银行不惜以恶性竞争发展业务,主要表现为大幅降低汇率、费率水平,放宽业务的审批条件,甚至采用商业贿赂手段,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推动了业务的发展,但同时使业务的风险逐渐暴露。因此,银行应当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的发展,把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提升银行的业务竞争力,各家银行应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推动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2.4加快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创新

改革现有抑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规定,监督商业银行建立自律机制为主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业务创新的科学性。要加快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创新,建设好四个机制:一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对业务创新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建立风险衡量机制,对风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评估,进行定量分析。三是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报告风险的性质和风险的大小等情况,提请有关部门注意,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预警部门的警示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检查、督促和反馈工作,防止技术风险的发生,确保业务创新的成功。并且,如上所述,改革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审慎地拓展业务。

参考文献:

[1] 金森.浅议银行数据大集中后的数据安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5

[2] 王一鸣.风险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 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怜理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王一林.转轨时期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九龙坡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