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港沪富豪:创富模式面对高风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港沪富豪:创富模式面对高风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集江南城镇之大成,历史上就曾富甲天下。近20年来,源于金融、房地产业,以及包含创业及管理在内的各类高技能收益,推动了上海富有阶层迅速扩大,带来数以十万计的“高净值人士”云集。

地产业的“香港模式”,是香港几大富豪财团滚雪球的基础,该行业列政府影响力异乎寻常。相比于上海,香港富有阶层的继承模式更为公开和多元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此类经济模式的风险。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章天元:学者,香港财经独立评论员。以下简称(Z)

上海富人:三类聚财之道

上海富人的源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度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眼光。随着金融、房地产以及“技术密集型”等三种造富模式的相互影响,上海富有阶层快速崛起。但就社会责任和形象而言,实难与富有阶层的地位及其财富相匹配。社会意义上的高风险,加大了财富继承和迁徙的难度。

上海的富有阶层从哪里来?为什么有日益集中的趋势?

L:但凡富甲天下的城市,必有聚合富有阶层的文化与经济基础。富有阶层的繁衍与演变。也离不开文化传统的导引。在江南,从湖州南浔“四象八牛”背后的丝商群体,到造就扬州名园的盐商文化,及至江浙财团雏形的宁波商帮,俱凭借“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气质,开枝散叶。基于资本视角,远东巨埠上海既是江南城镇发展的顶峰,也是海内外富商豪客共同营造的宜居宝地。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描述富有阶层迁徙的诗句。富有阶层为什么会不断集中?富有阶层云集的城市,必定是特定时期能够高效率地提供各类需求的解决方案的城市。比如说,“扬州三把刀”就是一套享受生活的解决方案;清末民初,“大上海”的安全保障和事业机会,提供了当时最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上海的富有阶层走过了怎样的第一个生命周期?

L:1949年之前战乱频仍,中国富有阶层的安全需求难以满足,以至于几乎每一次战乱都有大批人口,资本流人治安良好的上海租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多个外部资本导人、市场繁荣直至平稳的“小周期”。从创业的营销、融资角度,上海也为民族资本家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育和文化的繁荣,更推动富有家庭在此落地生根。1927~1937的“黄金十年”,短暂地展示了这一轨迹。综合来看,金融、实业、房地产,构成了老上海持续造富的核心领域。

1949年之后,经过短暂的鼓励民族资本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上海和其他城市一样,被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分配机制改变了,贫富差异不再表现为货币方式,而是表现为对高品质生活资料(以住房为核心)的占有和使用。“北上广”与当代上海富人

当代的富有阶层呈现怎样的特征?

L:观察当代上海的富有阶层,需要把“北上广”的富人阶层作为一个整体背景。

改革开放重新启动了内地的造富机制。近10年,沿海地区的富有阶层标准飞快地与国际接轨。首都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孕育了一大批富有家庭。在“北上广”之中,上海既非首都,也不紧邻港澳,但是凭借十分到位的对外开放措施,以及重大项目扎堆安排的悉心栽培,催生和吸引了规模庞大的富有家庭。

怎样界定上海的当代富有阶层?

L:对于上海来说,宽松的标准是,资产存量达到私人银行的服务底限一身价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严一点的标准是,在上海持有自住的别墅类物业,金融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

宽松的标准有可能损害富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如果勉强达到投资移民的标准,其实不算货真价实的富有。由于近年来房价飙升,一些家庭收入甚至达不到中产标准的家庭,跟着大势鸡犬升天,也拥有了千万身家,但他们的金融投资乃至创业都无从谈起。

三种类型的财富集聚

相对进取的上海富有阶层,具备怎样的行业特征?换言之,除了买房、炒房静待升值,财富集聚还有哪些路径?

L: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业”,富有家庭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少量“富二代”拥有父辈的创业积累,上海的富有阶层还没有完成家庭资产传承,第一代的积累还在进行中。

从行业上看,上海富有阶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资本积累源于金融的是“财技密集型”;源于房地产的“土地密集型”;投身实业、高科技产业的企业家,以及一批家底厚实的艺术家、作家等自由职业者,加上数以万计、岁入百万元以上的高级经理人,都可称为“技术密集型”。上海进取型的富有阶层,基本就在金融、房地产和高技术含量的行业立足。对此构成补充的,是源于移居动机的外地、境外资本。

相对而言。怎样的财富增值形式效率最高?

L:从股市到楼市,“不劳而获”的财富增值形式效率最高,但政策风险越来越大。比如说,透过金融杠杆与房地产“批发一零售一炒卖”模式相结合,全民炒房的财富放大效应像吹气球一样,带来了上海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房地产业富有家庭资产总额的急剧上升。即使是富豪,赶上这个阶段也可以少奋斗几十年。但是调控政策又会严重影响资产的流动性,加大资产配置的风险和波动性――这些直观体现于财富排行榜的历年变化。

在非金融、非房地产投资的高技术含量行业,其“劳动性收入”也不容小觑。上海得内地金融市场风气之先,如果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成功,收益也颇为可观。

财富与社会责任不匹配

上海富有阶层的公开纳税情况怎样?

L:在生产经营领域,企业自然都要守法操作。但从税收局部来观察,上海富有阶层还处于“能省一点是一点”的草根阶段。

上海的住宅物业存量价值数以万亿元计,而房产税试点已过百日,据报道成果出人意料,认定的2300多套房子只缴纳了约20笔,按户均5万元估算,三个多月入库税款百万元人民币。税收低迷的原因,除了0.4~0.6%税率盯住交易环节、年内缴清等因素,避税作业尤为关键。富有阶层本应是房产税的纳税主力,看来已指望不上,这也让地方政府陷入尴尬。

如此纳税表现是否与财富相匹配?

L:撇开房产税本身合理与否的话题,关注富人纳税,是因为税收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为了安全一味低调,为了避税不惜假离婚,这样的群体很难想象会投身公益、为人榜样;做不到这些,富有阶层的社会评价就高不起来,他们的财富传承更因此加大风险。政治上的过度低调,纳税的表现与财富不匹配,也暗示了部分资产的合法性和资金外逃的问题。

内地富有阶层生存于大变动的时代,需要向境外富人更多地学习、补课。

继承与迁徙

富有家庭的继承有伺特征?

L:大变动、高风险,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对富有阶层而言,寻找有效的财富传承之道,选择最佳的法律保障之地,是比继续赚钱更重要的任务。

所谓“富而好礼”,从教育人手,培养出不丢人不败家、还比较有出息的下一代,哪怕祖宗产业萧条了,照样可以应时而动、另辟蹊径,这是历代富人传家的心得。从南浔丝商、扬州盐商到宁波商帮,莫不如此。

富人传家,首先要照顾家庭的本业。相对而言,房地产业特大发展时机已经过去,由此带动的一大批富豪、富裕家庭,都面临继承中的转型问题;实业家的“接班”已经提上日程,商学院管理教育也在加强;投身高科技产业的家庭相对前途光明,继承者可大有作为。

上海的富有阶层有没有迁徙海外的趋势?

L:其实每个家庭都是“逐水草而居”的。上海凭借发达的教科文卫资源配置,始终对内地富豪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持续吸纳高净值人士。

在国际化背景下,富有家庭具备投资移民实力,内地的生育限制也起到了驱赶的作用。较为主流的方式,是很多家庭目前“脚踏两只船”,以本土形象继续在内地寻找发展机会,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如果出现危机,他们的海外身份就会派上用场。

香港富人:多是靠地产业发迹

地产业,雪球的中心

能不能说说香港富人的财产累积途径?

z:要看富人财产累积途径,可先参考掌控本港经济的六大家族:李嘉诚家族、郭炳湘家族、李兆基家族、郑裕彤家族、包玉刚及吴光正家族、嘉道理家族。六大家族的成形,基本上大同小异。这些财团本来只是地产商,在地产业发迹之后,利用财富涉足各式产业。回看他们发迹之路:如长江于1979年收购了和记黄埔;新鸿基自1980年起逐步吞并九龙巴士(现为载通国际);李兆基逐步买入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的股份――这些合并之举,使收购方坐拥大量的土地储备――这又回馈了他们的本业。地产业的财富巨轮以此模式运转,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由最初需要人力推动原始的石轮,到现时成为全自动不断累积财富、无人能阻的巨大雪球。

其实,香港也有不少富人没有涉足地产行业,他们的成功之路又是如何呢?

Z:的确有这些富豪,不过他们的影响力及身家的丰厚程度,远远不及香港地产巨富。而且不难发现,这些富豪也会混合投资,将部分本业营运所得,投放到与地产市场相关的项目,一可分散风险,二可增加回报。其实,本港命脉早已紧系于地产市道之上。要在香港聚积财富,纯以回报及风险计算,投资地产是不二选择――每寸土地都能升值。1997年的金融风暴刚过,本港政府便立即下重药救楼市,试问,有没有其他产业曾得到如此关照?

格调与品味

香港富豪的消费特点是什么呢?

z:香港富人的消费模式早过了炫耀期,人所共知的品牌并不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所以,富人们自有一套消费标准――新晋高端品牌及限量产品更易受到青睐。所以,难怪流行的高端品牌会不时推出限量产品,以迎合富人阶层打造自我形象的需要。香港的富人阶层应属自我享受型,他们相当低调,特别是上一代的富豪们大都标榜节俭,尤以李嘉诚的眼镜及手表最为人所津津乐道。

另一值得注意的消费新方法,是慈善及艺术收藏。由富豪带动的慈善风,正逐步吹遍香港。基于两种理由,首先是社会对他们生意的过分成功感到不满,第二,这也有富豪们暗中较劲的意味――的确,当钱多到某一程度,如何赚钱已经没什么好比拼的了;钱花得豪迈,也没什么意思,只会换来别人的讪笑,说自己有欠品味;只有钱花得是否明智及高雅,才是香港现时富人阶级的趣味所在。

这方面的例子似乎不胜枚举。

Z:是的。如人称“大刘”的华人置业行政总裁刘銮雄,于美国纽约举行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会上,豪掷1.35亿港元投得已故艺术大师Andy Warhol的名作《》肖像,创下其作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而事实上,该拍卖会属富豪游戏,全场拍卖品总成交价超过18.6亿港元,相信当日与“大刘”竞逐名画的对手,亦来头不小。可见香港的富豪们正逐步迈进世界富豪的游乐圈。

而另一以兴趣挂帅,想证明自己能力及眼光的,还有本港富商杨家诚。杨氏早前收购了英超联赛的球队伯明翰,使他成为英超赛场的首位香港老板。“英超老板”四字的魅力不可小觑,这也可能间接有助杨家诚的生意。

慈善方面,李嘉诚及李兆基也有不大不小的较劲。李兆基成立兆基创意书院,舆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兴办学校已是老生常谈的善举,再在港捐钱办学,意思不大,公关效果一般。李兆基的公关团队便想出兴办以培育创意为重心的学校,相对于现时港府缺乏创意培育的僵化教育制度,顿成民间热话。而且培育下一代的创意,正回应了社会认为他们的地产生意导致租金及生活水平高企,而无法孕育本地创意的诟病。同时,由于开本港先河,大收公关之效,也令香港本地的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出路。此举在社会上大受好评。

而李嘉诚基金会则推出仁爱香港(Love Idea HK),高举“爱香港,鼓励港人关爱他人和社会”的旗帜。基金会总资助额高达3000万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括讲述香港蜗居情况的“我住狗窦”之书籍出版及相片展览计划,让香港各界更多了解夹心阶层的住屋需要,也成一时佳话。

交班与继承

香港富豪的“交接班”问题,现时怎么样呢?

Z;香港“富二代”婚姻及生育过程,往往是本港八卦新闻头条。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凸显了中式家族经营理念,即父业子继、子业孙续的父系财产继承特点,血缘仍是对忠诚最有力的支持。虽然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家族成员开支散叶,他们必定利用家族企业的优势再行扩张,因为如果维持现状,如何才可以养活不断增长的家族成员?目前,这种扩张只停留在本地,问题便来了,因为香港还有几多资源可以养活这六大家族呢?

另一方面,本港不少人也关注“富二代”的行事与其父辈的区别。甚至连港府对于这些“富豪”家族也采取“合作”态度,可想而知,唯一监管他们的便只有自己了。父辈大多来自大陆,并伴随香港发迹,或多或少,对本地社会及自己的乡土拥有感情。但“富二代”多在国外成长,并无所谓乡土观念一一很难想象李泽楷会跟父亲一样,在潮洲兴建汕头大学。所以,香港的富二、三代,虽会接掌家族王国,但未必具有父辈的情怀。这可说有好有坏:家族王国可能更国际化,更积极进取,但在回馈社会或重视社会评估方面,则可能跟父辈不一样了。

香港的富豪阶层,有没有潜在的风险呢?

Z:本港富人阶层的唯一风险,便是的经济因素,如内地及美国经济情况,对本港具有决定性影响。内地的投资热钱,源源不绝地注入本港的地产市场,一旦内地经济出现问题,势将严重冲击本港经济。本港楼市就仿如一块小小的骨牌立于千尺高崖之前。不过短期内,香港邻接大陆,不论在司法、金融及资金出入境自由方面仍然领先,重点在于本港能否保持优势而不自毁长城。这一点视乎本港的富人阶级如何阅读自己的发家史,说穿了,地球上又有什么地方会如香港一样,千依百顺地成就这些富豪阶层的地产王国,让千秋万代不离不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