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方法,归纳推理能力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逐步渗透归纳推理思想、展示归纳推理作用、培养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们尝到使用归纳推理方法的甜头,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学习;研究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方法,它是科学发现的种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明确地把归纳推理确定为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好这一培养目标,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一、名人数学故事引导,渗透归纳推理思想

例1,高斯是德国伟大的数学家,是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他在小学读书时就善于动脑思考问题。他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些男同学上课时捣乱,老师生气了,放学时把他们全留在教室里,还出了一道计算题,要求把从1到100的所有数字加起来,谁做对了才能走。大家都拿出作业本开始加数,只有小高斯例外,他沉思了几分钟,写下答案交给了老师,老师看了这个答案是对的,只好放他回家。老师和其他同学都为高斯做得那么快而感到吃惊。第二天,老师问高斯那道题是怎样做的,高斯说:“好的,您看,100+1=101,99+2=101,98+3=101,… …51+50=101,这样就得到50次101,所以结果是5050。”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在这个故事里边,高斯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迅速得出了答案。

例2 ,200多年前,德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叫哥德巴赫,他在研究偶数性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3+5,10=5+5,12=5+7,… …,100=3+97等等,于是他推断: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他又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这个推断是正确的,由于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偶数都拿来试一试,还必须加以理论上的证明,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也没能够证明。因为没有证明,不能成为一条定律,所以只能说是一个猜想,人们就叫它“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学难题。

200多年以来,中外许多数学家都绞尽脑汁地想证明它,1972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加两个质数的乘积,如108=17+13×7。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被称为“陈氏定理”,但还是没有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在这个故事中,哥德巴赫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了他的推断,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师可选择合适的机会向学生们介绍类似上面的故事,向他们渗透归纳推理的思想,引起学生们对归纳推理的兴趣,为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使用归纳推理方法而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展示归纳推理作用

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归纳推理的应用实例,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向学生们展示归纳推理的作用。

例1,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或实验等方法,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个别中发现规律。

如:实验1量自己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宽、周长,比较(长+宽)×2与周长的大小。

实验2量自己课桌桌面的长、宽、周长,比较(长+宽)×2与周长的大小。

然后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1、数学课本封面和课桌面都是什么形状?2、通过两次实验,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当学生们思考讨论后很容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此时老师可画龙点睛地来点评: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比较后得出了长方形周长公式,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取得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课本、课桌的长、宽及周长的关系这个个别性知识推出长方形周长等于长与宽之和的2倍这个一般性结论,这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后我们在学习数学中要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例2,在讲授商不变性质的时候,可让几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计算下面几个式子:

6÷3 60÷30 600÷300 6000÷3000

当学生们计算出结果后,把这几个式子放在一起: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式子从上往下看,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怎么样。再引导学生们从下往上看,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怎么样。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

例3,在有理数加法一节中,有这样一组趣题,能很好地体现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要很好利用。观察有趣奇数的求和,并填空:

1=1×1;1+3=2×2;1+3+5=3×3;1+3+5+7=4×4

则①1+3+5+…+17=( );

②1+3+5+…+( )=17×17;

③1+3+5+…+2n-1=( )。

这几个式子规律性很强,当同学们计算、讨论研究后,老师可引导大家继续做如下两个式子:

1+3+5+7+9=5×5; 1+3+5+7+9+11=6×6

这样就把规律性“做大做强”,也就很容易让同学们归纳出“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的和等于n×n。”把这句话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是:1+3+5+…+2n-1=n×n。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证明。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2n-1,这也可以从上面几个式子归纳而得。根据归纳出的结论,这3个填空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三、合理配置课后练习,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适当留一些课后练习题和思考题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配置一些归纳推理方面的习题,逐步提高同学们归纳推理的能力。

例1,给学生布置下面一组有趣的课后练习题:

(53-35)÷(5-3)

(41-14)÷(4-1)

(62-26)÷(6-2)

让大家归纳出一般规律,再把此规律变成一个非常实用的速算法:53-35=(5-3)×9

41-14=(4-1)×9

62-26=(6-2)×9

……

例2,课后练习题。先进行笔算:

14×16 23×27 62×68

要求:根据乘数、被乘数的特点以及和结果的关系,归纳出“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之积的速算法”,然后按此方法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结果,再验算其正确性。

34×36 41×49 35×35 45×45

其中的41×49按照上面归纳出的速算法直接写出结果是41×49=209,而实际是41×49=2009,问题出在哪呢?原来:当两个个位数之和等于10的时候,有1+9;2+8;3+7;4+6和5+5几种情况,后四种情况的两个个位数之积都大于10,而只有1×9=9小于10,所以此时乘积的十位应该用0占位。把这种情况补充进去,这个速算法才完整。当然,有的同学能够认识并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不会想到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来点拨。

通过完成35×35 =1225 45×45=2025这两个练习题,还可归纳出“个位数是5的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法”,让同学们自己验算。

例3,先计算:

9+99+3 9+99+999+4 9+99+999+9999+5

再归纳出9+99+…+9999999+8

对于合理配置的课后习题,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点评和总结,完成好的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总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坚持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学课堂做起,初中阶段要逐步加强,这些都贵在教师的坚持和引领。要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归纳推理的优越性,尝到使用归纳推理的甜头,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