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潮歌的“印象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潮歌的“印象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潮歌是忙碌的人,也是光芒背后的人,她把女性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祖国秀美的山水间,她将生命的灵气挥洒在一个个“印象”中,她将勤奋的足迹印在自然中,她将追寻美作为毕生的信念。她是一个和男人抢饭碗的不撞南墙心不死的人,她是一个强势果断掌控上百人的指挥者,她是中国户外实景演出的“山水木兰”。

她在近10年的时间里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7个奇迹。

在2011年夏天的一个论坛上我第一次见到王潮歌导演,她作为嘉宾讨论职场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不能平衡时说:“因为我职业的原因不能长时间陪在家人身边,所以只要家人时间允许我都会自掏腰包带着全家老小去工作。我去各地采风就带着他们,他们玩他们的,我工作我的,工作完了就可以在酒店里聊天,和平时在家里一样。我去吃饭应酬就在旁边的包间给他们安排一桌。这样我既能工作,又能陪在家人身边,他们也能散散心了解我的工作,这样家庭就会很和睦,一举多得。”她的这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止是她处事的方法还有她整个人自信乐观的状态。“遇事我不躲闪,不抱怨,所以女人活到这个份儿上,就会变得很自信。”这应该就是她成功的秘诀吧。

一年后,2012年中国十大品牌女性的颁奖晚会上我又一次碰到王导,她与之前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那样的直接、纯粹。今年她又创作了《印

文化产业要直达人的心灵

新华月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的方向,您怎样理解文化大发展?

王潮歌: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原来叫文化事业,去年突然叫文化产业,我觉得事业和产业有天壤之别。事业从现象来说可能是国家拨一些钱给一个院团,把一个地方戏或者节庆做成一个节目或者一个晚会。电视台一播出,大家很高兴之后把舞台一拆就算完了,没事了。没有售票的概念,没有把它输入文化产品的概念来做。

文化产业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到今天,其实很多人都挺模糊。什么叫文化产业,是不是售票就是文化产业,是不是一个演唱会大家都去买票就叫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模糊,我也非常模糊,我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这条路上摸索了20多年,到现在依然模糊。但我很清楚国家想把文化变成文化产业这个大意识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全世界人都在看着中国叫“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制造,这个制造里是没有文化,没有灵魂,所以会很便宜。像LV会卖得很贵,不管它成本是多少它就是卖得很贵。当有了文化产业以后我们很多的企业、商品等会有灵魂,会有脊梁。这时再走出去,打的不是人的用途,不是人的眼睛,而是直达人心灵的。一定是在心灵上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可以产生高额的附加值,这就是文化产业。

我是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实践了很长时间,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产业链,比如我们在一个地方做一个演出,产生很大的就业,把一个地区的经济带活,甚至GDP都能拉上几个点。《印象·刘三姐》,阳朔有十万人仰仗着这个演出而生存,我们很多的演员都是当地的渔民、瓦匠、泥匠,他们白天做日常的工作,晚上就重现白天工作时的动作。我们养活了很多这样的演员,还有卖军大衣、望远镜的人。阳朔县城到现在整个面貌都变了,原来自然游客基本是看看景色就走了,现在为了看《印象·刘三姐》还得留宿。以前阳朔只有一家四星级宾馆,现在已经很多了,各种各样的酒店、商铺、饭馆还有房地产都发展起来了,我想这就是一个文化产业的方向。《印象·刘三姐》2003年开始演出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依然还在演,在这个过程中给很多人提供了了不起的精神感受,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新华月报:现在有人提出产业化埋葬了文化,对此您怎么看?

王潮歌: 产业化和文化一定是相辅相成,互相借力的。如果一个文化没有产业就是空中楼阁,象牙塔里的一个小尖尖。如果完全产业化,完全凭市场走,政府或者人民对它的给予一点帮助都没有的话,那还需要我们的文化再强壮一些。比如现在美国或英国政府可能不会再多管文化了,但现在中国文化刚刚开放,还是一个小芽,需要大家扶持一下,等它长大了定会反哺你的。

新华月报:现在全国各地出现一些文化乱象和文化误读的现象,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潮歌:我没觉得乱,我只是觉得稀少,应该更多。但是任何一个地方在开始发展的时候都是一大片式的,最后优胜劣汰剩下的都是精华。它会慢慢长起来,应该给文化留这个机会。

新华月报:中国文化输出的逆差一直存在,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潮歌: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小,我们有的东西,卖一个东西,人家不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东西,会认为这是我的东西只是你帮我做了而已。什么时候我们的经济跟高附加值的产品出现以后,或者我们的话语权出现的时候,你说的这个文化才会被人惦记。

山水实景演出永不过时

新华月报:从2003年初您策划《印

您认为这个品牌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王潮歌:让咱们中国人的脑子里知道文化是可以变成产业的,这是最大的价值。

新华月报:快10年了,现在还记

王潮歌:我的初衷很简单,作为艺术家的职感,我希望导一台不一样的戏。我不想要那样的舞台,不要那样的晚会,我想做一个最独到的作品。最好全世界没有,一定是中国没有,现在我做到了。实景演出这样做下来效果不错,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实景演出,做这个那个的,我看着这个现象有时觉得怎么就不能做好点呢?有时还挺生气,但理智地想,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好的东西大家才会效仿,跟从的越多越好,证明这个市场是大的。

新华月报:效仿的现象很多人都发现了,有人说现在全国各地山水实景演出“同质化”严重,您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方式表达?

王潮歌:我不同意“同质化”这个词。大家都说多了,烂了,实际上远远不够。纽约第四十二街上有多少演出,北京或者一个偌大的中国现在才有几台,现在就多了?差远了。像我一样的艺术家应该再多几百位这才能叫“文化之都”。我们和伦敦、巴黎比不了,连东京甚至台湾都比不了。一个作品还没出来,都没看过,大家就开始骂,跟现在大家的羡慕嫉妒恨有关系。每一个星期都应该有文化消费,都应该受到文化的熏陶;每一天都应该手不离卷,这是一个发达的民族和一个发达的国家该有的意识。你看咱们很多人晚上都干什么呢?卡拉OK吧,没看过演出还在那翘着腿说这多那少的。

新华月报:您认为山水实景的表达形式会过时吗?

王潮歌:任何一种演出形式是永不过时的。戏剧已经几千年了,就音乐剧现在都上百年了。内容可能会过时,但是形式永不过时,这种东西只是没做精。

《印象·武隆》唱响川江号子

新华月报:

隆》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王潮歌:这个演出特别有意思,是一个全程的实景歌会,就是200个人在现场真声真唱川江的号子。川江号子是文化遗产,是川江船工们为统

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生活中它已经消失,因为纤夫消失了,长江的主干道消失了。所以在这个演出里我们把这些号子又再拾回来,让年轻的嗓子、年轻的心、年轻的肩膀扛着那条纤绳,唱响那支号子——我觉得功在千秋,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新华月报:

的灵感来自什么?您想通过它表达什么?

王潮歌:其实就是第一次到武隆,到天坑里去,天坑是世界自然遗产,很壮观,非常了不起,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这弄一个音乐会多棒呀!后来还把这个景介绍给艺谋让他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就是三峡大坝截流以后,库区几十万人离开家乡大迁移,他们的城市和家乡都会永沉水底。我觉得是不是我们的文明和我们的情感也都消失了,都沉到水底了,冲没了?我想唤起我们的情感。

新华月报:您怎么理解自然?

王潮歌:越来越怀有敬畏之心。人们说要战胜自然,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可笑的。人战胜不了自然,同时我觉得人也保护不了自然,因为人没有大过自然,也不可能大过自然,所以在与它和谐相处的时候要怀有敬畏的心。对山、对草、对水、对木、对阳光、对雨露、对所有的,怀有感恩,没有它就没有你,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重要的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