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统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统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也在与时俱进。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时候,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则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生活质量

一、生活质量的概念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还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对生活质量下了两种定义:第一种认为生活质量就是指生活条件,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第二种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生活的幸福度、舒适度和便利程度。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是从生活的客观条件定义的,而第二种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定义的。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这直接关系到评价指标的选取。

采用何种观点进行研究需要与研究目的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当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的时候,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评价生活质量就应从生活的客观条件出发。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因素在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地区间生活质量差异的研究应放在客观生活条件上。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尽可能选取那些意义深刻、内涵广泛、符合我国当代基本国情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根据《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列举出的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构建一个包括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环境、人口素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会12项子系统的综合指数——“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并以此来对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三、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度量

为评价我国城镇居民区域间生活质量的差异,根据上述指标,现收集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X1)、恩格尔系数(X2)、人均住房面积(X3)、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X4)、文盲率(X5)、年末人均医疗保险(X6)、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7)、平均预期寿命(X8)、死亡率(X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1)、城镇登记失业率(X12)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13),共13个变量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的生活质量差异。但由于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过于繁杂,这样一来使得所选取指标的主次低位难以分清,指标间反映的信息有交叉或重叠,不易确定权重。因此可以把13个变量进行降维,从中提取出若干个综合变量,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间的变量相关性较低,以此避免信息重复。然后利用回归法估计主成分得分,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指标权重,最后求得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从而对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将1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2.64%,说明提取5个主成分即可代表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可由回归估计法估计出因子得分,以旋转后的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评价得分,按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根据表1所示的综合得分,对这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分进行hierarchical层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个档次。聚类结果显示,综合得分在0.3~1.0的城市被归为了一类,它们当中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将其生活质量定义为“很好”;得分在 -0.2~0.3的省市被归为了一类,它们大多处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分布着很多二线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将其定义为“较好”;得分低于-0.2的被归为一类,它们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因此将其定义为“较低”。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居民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就业几率等都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较高的城市来说,以上13项指标正处于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第一档次(0.3~1.0):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全国只有5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

第二档次(-0.2~0.3):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全国共有18个省市,分别为天津、河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青海。

第三档次(-0.2以下):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全国共有8个省,分别为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和。

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总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第一档次中的5个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2009年人均GDP分别排在全国第2位、第1位、第6位和第5位。第二档次的18个省市中,天津、广东、福建、河北、陕西、湖北、重庆和海南的人均GDP排名位列全国前20名之内,他们的GDP总量占到了全国的52.69%。第三个档次共有8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活质量来看,都位于全国的末端。

四、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研究收入水平是否会对生活质量产生绝对影响,本文将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控制变量,以生活质量综合得分为观测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收入水平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近3年来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利用hierarchical层序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上海、北京、浙江,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24000元,定义为高收入地区。

第二档次:广东、天津、江苏、福建、山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17000元,定义为中等收入地区。

第三档次:剩下23个省市自治区,定义为一般收入地区。

在表2中,分别显示了两两收入水平下生活质量得分均值检验结果。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应用Scheffe方法,高收入地区与中等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没有显著差异的,概率P值为0.078。中等收入地区与一般收入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没有显著差异的,概率P值为0.081。说明此时经济因素不会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而高收入地区与一般收入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有了显著差异,概率P值近似于零,此时说明在收入差距很大的地区,经济因素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绝对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水平高不一定就意味着生活质量一定好。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经济因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评价生活质量需要从多角度进行。下文的分析正好印证了以上观点。

五、结论

虽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我国城镇居民,但通过上文分析发现,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他们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呈现出了明显的扩大趋势。如果我们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这种不平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持续上升,这将对社会的稳定与法治的公平提出极大的挑战。高度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冲突和资源配置恶化,使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

本文从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发,对收入及生活质量差距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行业是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三个主要因素。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调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政策建议,具体的措施包括:

第一,鉴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统筹区域发展,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从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二,普及中西部地区教育,提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文化素质。由于教育对拉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显著作用,因此,政府应该设法为低收入阶层的子女教育提供保障,以防止低收入阶层陷入贫困的漩涡不能自拔,从而出现贫困遗传的现象。

第三,保持行业间收入平衡,进一步打破政府对行业的行政性垄断,逐步培育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