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人到了18岁就将孩子扫地出门,什么也不管:美国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
不过,我在美国数年还真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另外,中高产阶层,基本都会供子女上大学,除非经济上窘迫得支付不起。甚至有研究表明,如今美国人的青春期到了28岁左右才结束。许多孩子大学毕业还住在家里。
美国家长在支持孩子的教育方面,热情不亚于中国家长。能支持多久,则要看家庭的能力。那些富裕家庭,自然给孩子的支持更多一些。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即使是很富的家庭,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也会让孩子明白: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比如《华尔街日报》的一位专栏作家,看起来就是个相当富裕的人。他育有一儿一女,一个15岁一个19岁。他不仅支持孩子读大学。甚至连孩子结婚、买房都要管。这是一般美国家庭力所不能及的。只是他要让孩子们知道,他的支持是有底线的。
先说上学。他自己读大学就是靠父母供给的,他自然也这么对孩子。比一般美国人幸运,他的孩子大学毕业时没有欠任何债务,一切都由父母付了。不过他也告诉两个孩子:读本科不用为经济问题操心;但要是读研究生,那就得自己贷款了。这也是美国中产阶级中很流行的做法。比如几年前我认识一位耶鲁的本科生,家里也是很富。不过,他5月毕业典礼,6月份父亲就不再往他的账号上汇款了,找不到工作就有生存危机,所以毕业的时候非常有压力。
那么,怎么帮孩子买房子呢?专栏作家的办法是在孩子上中学时就给他们每个人一笔15000美元的房基金,让这一基金在股市上升值。等十年二十年孩子结婚时,有多少算多少,估计肯定不够支付20%的首付金额,但这笔基金向孩子显示了如何为自己的基本生活投资的道理,同时分担了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一些财政压力。不过,孩子必须懂得自己的责任:父亲的钱非常有限,剩下的责任要自己承担。
买房子仅有首付还不够,还要有财政信誉,这样才能拿到低息贷款、大大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于是,专栏作家父亲在孩子上大学前后,就帮孩子申请了信用卡,附属在自己的名下。一年后,孩子使用信用卡负责,有了初级的信誉,就可以自己申请独立的信用卡。当父亲的职责是教导孩子:每个月用信用卡消费时,一定要计算自己月底的支付能力。信用卡上借的钱,每月按期偿还。长此以往,孩子就成了有借有还的模范公民,信誉记录非常好。等到买房子时,靠这个信誉记录申请到的贷款,利息可以比别人低很多;在30年的分期付款中,每月甚至能省几百块钱。可见,信誉这种品性,在市场经济中马上能转化成实打实的财富。这是富裕家庭留给孩子的重要“遗产”。
除了买房子外,就是结婚。豪华铺张的婚礼,在美国也很流行。联邦储蓄银行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有96%的户主为65-74岁的人的家庭有储蓄(这属于功成名就、比较富裕的年龄层的家庭),不过其中等储蓄水平(包括银行存款、股票)才36100美元。可是,许多家庭为了一个婚礼就花掉了两三万。专栏作家于是决定:每个孩子结婚,他给5000块。孩子爱怎么花怎么花。其他就不是他的事情了。这样,孩子就学会了为自己的生活计划。
综合起来算一下,这位富裕的父亲给孩子的现金,不过是一人两万元。其中15000是房基金,另外5000是结婚费用。但是,他传给孩子的财富要远多于此:他给孩子提供了免费的大学教育,给孩子奠定了财政信誉,教给孩子怎么规划未来、怎么投资。即使是那两万现金,也在他监督经营下增长了许多。老实说,两万美元的现金对中国家长来说也是小意思。有个朋友的独女大学毕业刚刚交了男朋友,家长就把她叫来说:“我们家里存了50万,40万给你。”这种慷慨,已经到了无私、无条件的地步。但是在我看来,这样做其实给孩子并留不下什么。这40万可能被挥霍,可能被男友骗走,当然也可能被她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依靠。但到头来,她这辈子还是让人担心的。真正想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还是值得体会一下华尔街教育孩子的道理,让孩子有责任感、良好的做人品性、严格的行为规范。
责编 梅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