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行知思想赋予绿色课堂的减负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行知思想赋予绿色课堂的减负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减负提升到国家意志、政府任务时,本文从微观层面、学校层面、课堂层面、特色文化引领层面去建构减负机制,探索实践路径,将陶行知思想和绿色文化的“中庸适度特质”、“黄金分割律赋予的和谐、优美、科学和高效特质”、“自然、生命、生长特质”赋予绿色课堂,实施学科思想及其思维延展策略、母题及其思维延展策略,从人体经络获得教学智慧,从中医药的配伍理论获得减负智慧,从地理整体性原理获得哲学智慧,使学习充满自然、生长的生命体征,从而实现减负目标。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绿色文化;绿色课堂;学科思想;母题拓展;减负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19-2绿色课堂旨在通过“绿色智慧的引领、生态文化的濡养、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低耗的设计”,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教材观、课程观、课堂观、学生观,同时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思维观,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思维行为方式,丰富课堂、课程、教育、评价的多样性,创设联接自然、接通艺术、贴合学科、适合身心、适度紧张、伴随创新的教学样式(而不一定是模式),形成与生态文明、绿色文化理脉相承、文脉相通、个性彰显、特色鲜明,又具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的减负机制和实践路径。同时又反过来丰富绿色文化的内涵,拓展生态文明的厚度。

一、课业负担的定义与根源

通过对我校学生发放《绿色课堂的有效参与性和课业减负的调查表》150份,回收143份,剔除无效卷3份,获得有效卷140份。统计发现,在“你如何定义目前的课业负担”时,3806%认为“很重”,53.22%认为“一般”,6.72%认为“不重”;回答“课业负担过重在哪个方面?”时,生理负担占10%,心理压力占55%,作业过多或科目过多的占35%,说明通过新课程改革包括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业过多或科目过多的现状有所缓解。但还是看到了学生“心理层面”的压力过大。原因何在?

1.根源在于教师的教。陶先生认为“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也就是说把“活”的知识、“生活”的知识当成死知识来教。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抠教科书,而不知道怎样去与生活和实践联接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负担。

譬如,风向,这是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东西,为什么学生会难懂呢?于是我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注意一下风向,在理解上风向时,我让学生将教室想象成城市区域,那么风吹来,先吹到哪个方位,那里就是上风向。通过“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的生活化教育使本来需要大量记忆的东西简单化了。

2.根源在于学生的学。在绿色课堂调查中回答“你想过如何将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有效?”时,有57.14%的同学愿意“通过与生活、实践的高频联接”,但事实如何呢?在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时,有3137%~49.02%的同学选择“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这可能是“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学生的意愿和实际行为之间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将方法论和认知工具教给学生,而学生也缺乏与生活、实践和体验的常态联系的自觉、自主和自悟。

二、课业减负的思路与策略

我校借鉴生活教育、范例教学进行减负尝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的范例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减负思路,通过范例阐明以“个”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再归类、推理、迁移到“类”的学习,探究规律、原理、定律等,获得个体与世界的经验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减负。

1.学科思想及其思维延展策略。学科思想即知识体系中的“母题”,是贯通学科整体、揭示学科本质、促进学科发展的哲学思想;学科思想往往是上位、集约的知识,是学科之“道”。[1]绿色课堂充分利用学科思想“上位、集约”的功能和揭示本质的力量,统整整个学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高中地理为例,其学科思想有人地关系、整体性原理、时空事象统一规律等。

高中地理学科必修Ⅰ前言部分“地理学学科体系示意”中表达了地理知识体系主要由“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学”三部分组成。在此展开“自然―人文”知识结构,将“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中抽取要素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建构成“图谱”,这个图谱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网络系统构成,我们在教学中俗称“五星图”,如从“必修Ⅱ教材的目录”中将人文地理要素一一抽取,形地理要素“图谱”;“自然――人文”要素图谱具有想象载体和分析框架的作用。

学科思想既是地理知识,还是地理学习的方法原理。如运用整体性原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点式思维,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都能简化成“点”、连接成线、拓展成体系,针对不同的问题赋予不同的“值”,可以高效解决一揽子问题。

2.母题及思维延展策略。在调查中有27.82%的同学希望“通过经验和想象建构高效的认知工具”,因此建构认知工具,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是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的重要途径。我校将绿色文化的“中庸适度特质”、“黄金分割律赋予的和谐、优美、科学和高效特质”、“自然、生命、生长特质”[2]赋予课堂,实施母题策略、思维延展策略,母题是“具有自我增殖功能、牵涉知识整体结构、演绎出普适性思维结构的问题或习题等”,具有“个”的范例特质,通过“母题”及其思维延展策略将其提升至“类”的高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3],从而切实减少作业量。

例如,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或报答案,或简单地讲过程,没有脱离“个”的范畴,缺少对解题结构和内在思维模式的挖掘,以致“类”的缺失,陷入“个”的“题海”而不能自拔。笔者基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绿色理念,将题海中的“个”或“母题”进行范例地讲解剖析,提升到能解决一揽子问题的解题结构,使学生获得个体与世界的经验联接,到达“类”的境界,在长期的绿色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减负增效诠释。

3.“类”的提升:思维纵横延展建模。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纠正答案,那么思维还停留在“个”案上,因为学生还没有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解题的思路结构如何?……”。关键是如何通过讲评,从“个”案的分析中得出普适性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

首先进行概念的上位搜索。用英文表达分别为“what”、“why”、“how to(怎么样)”、“how do(怎么办)”;其次,进行关系的纵横延展,建构逻辑关系模(横向)。whywhathow tohow do,学生对“how do(对策措施)”的思维处于弱势、游离状态,因此必须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基准点”。再次,通过逆向思维求证。由答案反思答题的逆向思维过程发现:“how do”与“why”存在高对应关系,形成“(原)因――(对)策”结构,如“毁林”对应“植树造林”;“燃烧”对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如果上述措施是“硬件”的话,那么“加强立法执法监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节能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就是“软件”。

综观上述分析,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循环“,即图所示的“4W”逻辑关系结构。

4.扩容建模:解决一揽子问题的思维模型。如上图结构使问题之间的关系昭然若揭,将其进行要素扩容、思维建模,就成为了解答问题的思维着落点和答题收敛区。将这个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单位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心智演练,还可以演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是“what”扩容。时间(when)和空间(where)构成地理知识的事实前提,兼并于“what”之下,进一步探究发现“3W”存在着“同一性”或“共时性”规律,因为时间的规定性是由地球与其他天体(如太阳等)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的,而不同的时间和区域决定地球上各种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气候变化、农事活动等),我们谓之“时空事空高度统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思考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非常有效,事半功倍。

二是“why”扩容。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产业发展区位条件、产业布局合理理由、地理事象形成原因等都属于地理原理范畴,安置于“why”之下,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区位条件一般基于“自然与人文”二元分析结构;布局理由一般从“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框架下建构思路。

三是“how to”扩容。任何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有“结果输出”,表现为作用、影响、功能、特点、效益或意义等,分析多从“积极与消极、利弊、优劣”二元分析。

四是“how do”扩容。当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类面对诸多问题,必然寻求对策,趋利避害,分析理路一般基于“why”,我们谓之“釜底抽薪”。

最后是结构的扩容。将相关要素归并到相应的“W”下,并将理路分析框架收纳其下,形成“6W:知识――问题――思维三位一体”广谱结构(如图所示)。

绿色课堂从人体经络获得教学智慧,如将上述结构与人体经络穴位进行类比,纵向成“经”,横向成“络”,交点成“穴”,打通彼此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原理“气通血畅”,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绿色课堂又从中医药的配伍理论获得减负智慧,如五星图类比为“六味地黄丸”的“基础方”,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要素”加减,应对几乎所有关于区位条件、形成原因等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绿色课堂还将地理学习进行反思获得哲学智慧,如通过地理整体性原理等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世界万物都是相通相关”的哲学智慧,培养学生的关系思维、联想思维和想象能力,使学习变得有趣、高效,充满自然、生长的生命体征,绿色课堂能够坚持让学生进行持续高效和结构性的心智训练,实现减负目标是完全可期的。

[参考文献]

[1]张建春.绿色高效课堂的哲学之维[J].江苏教师,2013(06).

[2]张建春.建构学校绿色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启东市汇龙中学绿色文化建设之一瞥[J].环境教育,2013(05).

[3]张建春.新型教学文化下学生思维特质的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