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落实新课标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落实新课标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笔者认为注重以下几个问题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新课改精神下的语文课堂应以构建好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育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和视学生为知识的填充器的错误倾向,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对话的教学平台,使自我时刻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控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同学生共同探讨、对话,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教学中生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实现多角度的精神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我潜能和情感体念、人格发育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学生真正实现各种能力和谐发展,成为学习和课堂中的主人。因此毋庸置疑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语文学科落实新课标要求关键的一步。

二、新课改精神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让人文精神关照语文课堂和学生心灵。

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应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缺失人文精神照耀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悲哀。

1、要正视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升学制度的影响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趋于陈旧,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并远离了生活。这种教学模式偏重智力教育,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普遍的情况是学生经过十余年的语文学习,依然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见解肤浅,思维呆滞,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一言以蔽之,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这与新课标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语文学科的精神内化是不相一致的。

2、要深入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引领学生去感受、接受、内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刘国正先生说过:“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教材中那些讴歌爱国情操、人间真情、褒扬真善美、正义,贬责丑恶、社会不公等众多作品,都值得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探讨、开掘,让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关照课堂和学生的心灵世界。如《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文中传达出的那种“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无不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去关注社会、民族之未来,心生责任;《背影》中颂扬的深沉父爱、《回忆我的母亲》和《小巷深处》颂扬的至善至美的母爱,无不借助语文将其中蕴涵的美好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着学生去懂得爱、爱别人。只要语文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深挖文本的人文精神,坚持依文而教,做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突出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引导,让学生和伟大的灵魂展开对话,语文课就会成为学生的喜爱,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新课改精神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传输知识率高、快等特点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的束缚,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它使语文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在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刺激学生的思维想象活动能力,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学时应结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语文教改的必然结果。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语文教师还应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注意教材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四、新课改精神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倡导大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学科的本质是生活,教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校园内外、城市乡村,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教师和学生树立起大语文观,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打破学科界限合乎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包罗万象、传承古今中外文明,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更迫切要求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界限,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开启学生心智,培养人格,造就个性,彰显人文精神,发展各项能力。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意贴近生活,对语文教学就是很好的导向。

2、语文教学的活水来自于生活,学好语文必须回归生活。因此引导学生放眼社会,学会从书本走向社会,学会将书本知识、书本学习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相结合是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

五、新课改精神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模式。

新课标指出:“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发挥着激励、规范、引领等一系列作用。”语文学科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上有“重学科知识、重教师主观、重共性、重量化”等特点,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发展等综合因素。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必须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必须坚持在实际的评价中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多向性、过程的动态性、主体的互动性。从评价对象看,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照顾个体差异;从评价时效看,要重视课堂的即时评价与学段的阶段性评价,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确定性时间中的学习效果,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从评价的目的看,既要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语文的感情;从评价的客观性看,语文具有情感体念和感悟的特点,既要量化和客观,又要坚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只有科学实施评价方式和借助好评价手段,学生才能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