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地方文化孕育小学科学教学的生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地方文化孕育小学科学教学的生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基于本土文化资源,建构科学课堂教学载体

本研究重点锁定于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载体建构,重点开发了溇港草根性科学特色资源(本土的生态养殖、天文地理、传统建筑、编织工艺,桥、船、宅模等),建构了科普校本课程,建起了校本科普活动素材库,通过选择与整合,进行了科学教学载体的重组、重构,充实了现行小学科学教材,拓展课程内容与知识领域,使科普教育进入生动可感的本土科学文化。从科学的草根性看待科学课程,小学科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结成一体,实现本土科学文化对科学教学的深融入,让学生在草根科学田野上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三年级《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养蚕,通过养蚕的过程,让他们观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了解蚕在每个阶段的变化。笔者结合本土蚕丝文化,让学生体验到了种桑、养蚕、收茧、缫丝、织绸(剥棉)科技内涵丰富深刻。学生生成好多科学性的问题,作为很有价值的课题来研究,获得亲历科技的体验。在我的带领下,蚕农的指导下,走进桑园地亲手植桑、养桑、护桑、研桑,认识到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走进蚕室、养蚕学艺,观察、实践、学习养蚕,了解到蚕的四个发育阶段,以及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温度、湿度、空气和气流、光线、营养等条件。去剥棉基地观察煮茧剥棉,又走访七都缫丝厂,观看现代缫丝的工程,目睹全自动缫丝的神奇,向缫丝的职工学艺,亲自上机露一手,体验“白厂丝”的来历,了解丝的缠绵和柔顺,是现代纺织的“珍品”。回到学校,在实验室利用土方法“抽丝”,把丝绕在放风筝的线芯上,测量出平均每一个茧能抽出线1200米的丝,认识到家蚕饲养的意义。科学教学载体的建构突破课程视界的局限,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张扬了个体活生生存在的知识经验优势。

二、利用草根性科学,丰富科学教学过程

六年级的《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中的《污水和污水处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两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进而树立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意识。教学涉及了防止和整治水污染,但是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解决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于是,利用本土水乡地理环境优势,我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眼目睹吴溇水污染程度十分严重,再细致观察,通过污染物本身的类型分析,工业的、农业的、渔业的、副业的、第三产业的、生活的等,整理思考,寻找污染的源头,来自哪些方面,再通过实验、测试、化验及相关的操作,归纳出吴溇水质的现状和污染的成因。做到每个小组一个研究问题,各小组实地考察研究,网上查询,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认真整理资料,观察记录,实验记录、测试记录、学生与沿河群众交谈记录等,细心地处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吴溇河水COD值明显偏高,说明耗氧有机污染物引起水体溶解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溶解氧大幅度下降,氧的低溶解度使自然水净化能力受到限制,是水体遭受有机物污染后的最显著的特征,原因是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卫生污水及农田化肥下河,使吴溇河道严重富营养化。又恶性循环,促进水底杂草疯长、河床变相增高、流水不畅、淤泥发酵、使水色发黑、水中有臭味。学生总结归纳写出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反映吴溇水污染的现状和水污染的成因。这个过程充分见证本土资源对于科学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丰富性。

三、基于本土特质文化,开展创意实践

我校地处风光秀丽的太湖湖畔,36“溇”72“港”黄金岸线积淀的溇港文化,是吴文化的亚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溇港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成为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凸现出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科技教育中,我们的科学课堂依凭区位优势,通过科学教学的开放,让本土文化知识滋养科学课程,把科技普及教育植根于溇港文化沃野,沐浴本土文化的阳光雨露。从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科普活动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立足本土科学田野,接纳本土科学文化资源。“变废为宝”,我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可乐瓶一类的塑料饮料空瓶“循环创意”:可乐瓶创意生态瓶;可乐瓶里种子萌发;无土无肥水培蚕豆的实验研究;创意古代时钟:滴漏;创意热水器;创意水火箭模型;创意太湖船模型等。再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循环》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了生命成长。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彰显其草根性,就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本土科学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草根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本土文化滋润下的科学田野上,达到科学学习的“知行合一”,“学做合一”。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笔者认为,本土科学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行为,也是科学课程文化建设的需要。科学课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必须善于发动和带领学生,根据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而且能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爱环境的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吴江市七都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