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09年辽宁沿海6个城市组成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正是牵动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因素之一。辽宁沿海经济带集中了辽宁乃至东北的绝大部分产业,有的已经形成了集群,有的正在形成。如何使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更加巩固发展壮大,向高精深迈进,正在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加速形成,对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要探讨的。
关键词:辽宁 沿海经济带 产业集群 问题探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因其在增强专业分工、优化要素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视为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导战略,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视程度,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重塑工业大省形象。”我省“十二五”规划目标,是打造10个以上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辽宁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现状及主要问题
到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已初显成效,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产业集群“聚”而不“群”,集聚度偏低
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的产业集群存在“聚而不集”、“集而不链”、“链而不丰”现象。具体地说,集群内的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虽然集于一地,但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彼此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多数企业都是独立作战,难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度不足。比如大连的软件产业,其产业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配套能力差,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而且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
(二)集群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虽然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但链条短、产业集群规模小的问题却十分突出。据统计,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规模主要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占集群总数的63%,平均规模只有30多亿元,有的还不足1亿元,超百亿元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如:沿渤海船舶及配套产业集群、大连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辽南镁质材料产业集群、鞍本辽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大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集群等。究其原因,中小型及非公有企业发展滞后和落后的相关配套设施是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沿海经济带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核心产业的发展,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在辽宁沿海地带形成产业集群。
(三)传统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集群内企业创新不足
导致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端产业比重偏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又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用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指标进行横向比较,辽宁沿海区域的研发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7%的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相比(平均5.3%~6%),也相差甚远:其次,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弱化,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第四,技术引进效益低下,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不足。据统计,从1984~2003年的20年间,我省技术引进投资约为318亿美元,与日本全国1950~1972年23年间的技术引进费用相当,然而,引进效果却天壤之别。日本达到了当时世界技术的领先水平,而我们用差不多的时间和投入,到今天绝大多数行业还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约20年左右;最后,缺少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
(四)产业集群之间定位重叠,缺乏必要的协作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使得沿海区域各产业园区相继开工建设,一方面是在短时期内形成了“百花齐放”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百舸争流”态势。在产业发展上,沿海经济带六市产业集群存在着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辽宁沿海六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除盘锦外,其余5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其中,大连和营口、大连和丹东、营口和丹东、丹东和锦州之间的相似系数均达0.98以上,而葫芦岛与其余四市之间的相似系数都已接近0.99。沿海六市产业布局所表现出的趋同性,不仅加剧了区域间的无序竞争、恶化了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也导致新一轮的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阻碍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从产业布局和各自优势出发,明确自身产业定位,科学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制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二是认真研究土地使用办法,可以灵活运用出让、征用、租用、流转等方式,切实解决用地困难问题。对已有的产业园区要逐步加以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搞好分工与协作,统筹生产力布局,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土地政策在下文中会进一步分析);三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四是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产品的采购力度,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五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为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本地产业集群现状,了解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补充,带动产业集聚
针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内企业“聚”而不群”、产业集聚度不足的问题,政府还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真正实现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同时,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在园区发展和产业集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疏通引导其进入园区。此外,注重和鼓励那些为主导核心产业配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行业企业发展。比如,辽宁省政府可以鼓励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造船的国产机电设备的配套率平均在40%左右,而日、韩都在85%以上,辽宁船用设备配套能力远落后于船舶制造能力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辽宁造船产业的发展。可以说,目前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很多产业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配套行业水平较低。
(三)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中需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按照专业化、特色化的方针建设产业园,在工业园区中推行差异发展的战略,避免各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加强园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协调,避免园区内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阵的局面。政府和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协调、牵引的功能,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其次,还应加强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与腹地及国内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协调,使产业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高层次展开;第三,采取各种方式推动产业群与国外产业群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加快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四)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增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十分接近,产业成长与创新相互促进、创新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正在成为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典型表征。针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附加值较低的现状,构建与发展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内技术基础条件改善,搭建产业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满足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升级以及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需要是当务之急。可以鼓励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采用政府出资组建、企业牵头与政府资助、行业协会组建、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等多种模式,支持一批与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集成度高、产业支撑力强的项目,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各具特色的集群创新合作机制。
(五)完善基础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应提供有利于集群发展健康发展的各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改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搭建产业集群融资平台,加强产业集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产业集群信息交流平台,收集交流国内外的产品、市场、技术信息;支持建设专业市场平台,推进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共同发展;培育技术交易平台,支持集群发展所需的专利技术交易,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