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毒”甘草 乱用中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毒”甘草 乱用中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段日子,社会上流行喝甘草水养生;有些基层医生也喜欢在各类汤剂中添加甘草,因为据说它能“解百毒”。殊不知――

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从有文字记载起,至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甘草味甘性平,能入心、脾、胃、肺经。临床应用甘草有“生用”“蜜炙”之别,生品甘草性微凉,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疡,解药石之毒。蜜炙品甘草性微温,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气短。

甘草并非只“解毒

“解毒”是甘草的一大功能,历代医家所言甘草能解的药毒,均为草木、乳石等中药诸品之毒。长期临床实践也证实甘草解毒之功名不虚传,能够有效减毒或者解毒、缓解中毒症状,降低死亡率。中医常用甘草配伍川乌、附子、半夏等毒性中药,以起到降毒、解毒的作用。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甘草所解“百药之毒”的“毒”,与通常所讲的致人死伤的“毒性”不完全一样,除了狭义毒性之钋,还涵盖药物的偏性、烈性、峻性。也就是说,甘草的“解百药毒”除了解除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之外,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既能够缓和药力过于猛烈的药物之药性,使峻猛之药不伤正气,又能够协调某些药性相反的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因此,不能将甘草效用误读为只“解百药毒”,或者把“解百药毒”中的草木金石类中药扩大为现代的各种化学药。

甘草也可能“致毒”

甘草解毒效用并非万能,而且甘草误用也可能导致毒副作用。

早在金元时期,张从正《儒门事亲》“十八反”就记载“藻戟遂芫俱战草”: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合用,不但不解毒,甚至可能产生毒副反应。现代也有实验研究发现甘草对吗啡、乌头碱某些有毒化学成分无解毒作用,甚至对关木通等某些药物的毒性可能有协同作用。

甘草毕竟也是一种药,它并非百无一害,有利亦有弊,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无论把甘草当作药品还是保健品服用,都应持审慎态度。

高血压患者慎用甘草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可水解成甘草次酸,而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引起血压升高。

虽然甘草属于天然植物,相对比较安全,但长期滥服甘草的话,也会产生全身浮肿、血钠浓度增高。长期的水肿又会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高浓度钠离子对血管壁的损害,最终导致高血压发生。

冰岛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每天食用小量甘草也会引起血压增高。因此,欧盟对含有甘草的饮料、糖果等食品,规定标签标示在成分列表后还应加上提示信息:“含有甘草――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过量摄入”。

胀满浮肿者少用甘草

研究还发现,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呈明显的抗利尿作用,能影响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加重钠盐及水在体内的潴留及钾的排泄,使血钾下降及血钠上升。

长期服用大量甘草及其制剂,可能引起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腹泻、头痛、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明朝医家张景岳的《本草正》指出甘草“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浮肿、呕吐的患者不宜服用。

甘草的正确用量、用法

《中国药典》规定甘草的用量为1.5~9克,而临床中有不少处方的甘草用量超过了规定,有人还以每天数十克生甘草水煮代茶服用以养生,应引起警惕。

甘草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甘草连续使用期限不宜超过3个月;调和药性用量宜轻,一天服用1.5~5克,作为主药用量可稍大,可用至10克左右;中毒急救应重用,可用30~60克。

甘草还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生甘草性凉,长于清热,泻火,解毒;炙甘草偏补,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二者不可代用。临症应用,应严格遵循甘草的用量、用法,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