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问题于设置 彰显灵动的物理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问题于设置 彰显灵动的物理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激活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源泉,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线索。本文拟就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激活学生思维、锤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启导思维的深刻性、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彰显灵动物理课堂教学,涌动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问题;设置;彰显;灵动;物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36-02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陶行知

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矛盾,造成一种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激活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源泉。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在潜意识中探索新知识的本能和欲望,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去思考、去探索 ,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彰显灵动的物理课堂教学,涌动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巧妙地设置好问题,就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巧引故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引故事设置问题,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学习《升华和凝华》一课引入时,我先讲述以下的故事:1779年冬,在俄国彼得堡的一个寒夜,市中心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气腾腾。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水。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时,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当人们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通入大厅,这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雪花。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大家能解释这些问题吗?这样一系问题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去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立足生活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引各种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的欲望,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撷生活中的实例设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探索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的体验。如:学习《汽化》一课时,我先设问“平时生活中,大家有什么办法使洗过的衣服尽快的晾干呢?” 这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争着回答具体的方法。这时,我从讲台桌下拿出一件湿衣服,笑着说:“谁愿意上来试试看。”衣服一拿出来,教室里气氛活跃,学生们多愿意试试,这个小小的生活化问题的巧引,为本节课的新知识的传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又如:如:学习《摩擦力》一节,我采用“提啤酒瓶的生活事例”进行提问。将一啤酒瓶装满水,在瓶颈上涂上洗洁精或肥皂水,要求学生:仅用手握住瓶颈将其提起,但不能抠瓶口提或倒提,提瓶时间要达到20秒钟。课堂上学生兴趣大起,争先想试。结果同学们根本提不起来,即使力气大的同学将瓶子提起后,瓶子仍从手中慢慢滑落,这个过程激起强烈的学习氛围,从而问题脱颖而出:瓶子为什么提不起来? 用什么办法可握着提起?(用纸张垫,用布擦干,用沙土涂手等)课前我预先准备纸、布、沙子等材料,让学生成功体验解决问题,获得喜悦。接着追问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互动分析、归纳得出: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进而深入地探讨了摩擦力的方向、大小的决定因素等问题。这样将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事例作为问题背景,融入抽象的知识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还原物理知识的生活背景,把物理教材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此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三、利用矛盾设置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活动

教学中,巧妙地应用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设置问题,能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造成认知失衡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如: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我首先设问:你们知道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会怎样变化? 生: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我说:是的,在海拔高度为3000米时,气温约为―2℃,当海拔为6000米时,气温约为―24℃,当海拔接近10000米左右时,气温降到―50℃以下,那么当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空调要将机舱外的新鲜空气引入舱内,应当对空气进行加温还是降温呢?生:外面的气温那么低,当然要加温了。我接说:但事实却是,飞机上的空调实际上要对空气进行降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将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引导出来。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若能巧用矛盾设置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便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把握疑点设置问题,锤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的思维错位,急得抓耳饶腮,可见学生有解“疑”的要求,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地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疑点,并在破获疑点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如:学习“浮力”一节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引发学生探索中,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又如:讲《二力平衡》时,学生不难理解,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不妨设问:“二力平衡的条件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直线的限定呢?”教师的反诘,使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了一个知识疑点同时,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严谨、思考的也更周密。又如:学习《电流的磁场》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放在磁体中的小磁针受到磁力作用会发生偏转。再设问:那么不用磁体能使小磁体发生偏转吗?有的学生说能,有些说不能。在激烈的争论中,我演示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严谨、思考的也更周密。

教学中,凭借疑点设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思考、交流与讨论等活动获得解疑过程中,有效地“锤炼”了思维的严密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提高学习能力

五、延伸知识设置问题,启导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种“思维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其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肤浅性。为此,我们应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如:学习“汽化和液化”时,在学习了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的知识后,不妨设问:将电风扇对着一支干燥的温度计扇,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吗?依据是什么?(电风扇对着人扇感到凉,温度下降,因此对着温度计扇温度也会下降)。接着设问:你知道电风扇对着人扇,为什么人感到凉快,温度下降吗?(是因为汗液蒸发要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温度下降)。进而追问:干燥的温度计不会发生蒸发,温度会下降吗?(不会)。这样把问题延伸到深处,使学生对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联系旧知识进行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探索精神。

六、凭借活动设置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自探究、体验新知识的获得,这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也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先给学生发一个凸镜和一张纸,然后让学生在纸上写个人字,再让学生在不同距离通过凸镜观察人字,最后设问:同学们看到什么?这时学生可能回答说:倒立的缩小的人字,倒立放大的人字,正立放大的人字等等。针对这些,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有没有。于是学生们可能会提出很多的问题:1、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2、到底什么原因会引起像的变化呢?3、像与物距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等等,又如:学习《压力和压强》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如图试一试再设问:1、两手指受到铅笔的压力相等吗?2、 笔对手的效果相同吗?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呢?这几个活动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状态下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而且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就连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同学,也正因为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物品作为探究的对象而变得积极主动,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七、依托猜想设置问题,促进学生迸发创新思维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猜想设问,诱发学生进行思辨活动,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猜想,让学生自己思考以求见解,从而迸发创新思维。如: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安排讨论题“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人无法行走;路上行驶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东西很难握住;裤子也穿不住;眼镜很难戴住,将滑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对于不同的猜想试图让学生自圆其说,从而迸发创新思维,有效地培育思维的独创性。“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创造”。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引导他们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有创造性的解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八、结束语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探究的源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好每一个问题,才能使问题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我们的物理课堂达到“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君达、刘以林主编的《教学基本功――课堂提问技巧》 北京燕山出版社

[2] 徐旭华.物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9):122~124

[3]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131

[4](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