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其实施的一大原则,这是对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观照,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背景之下,幼教工作者在课程的各个实施途径中进一步提起对学习品质培养的意识刻不容缓。而践行层面上,更需要进一步缜密思考各种教学情境与培养策略之间的匹配性。对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要点:第一,要努力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感知到自己的学习品质;第二,要努力让幼儿体验到良好学习品质可以带来成长的快乐。本文便是尝试基于这两个要点,结合幼儿园歌唱教学的一般环节,探讨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几个策略。

一、导入:从设问到设疑

导入部分往往是教师最有意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的环节,以下两种导入方式尤为常见:

第一种:“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

第二种:“请你们听一听歌曲里面都唱了什么?”

这两种导入方式均带有设问性。设问式导入的问题由教师提出,需要幼儿予以回答,且回答的内容与歌曲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引起幼儿倾听歌曲的动机。但具体而言,第一种问题属于一般疑问,所引起的互动较为低效,因为可预想到幼儿的回答基本要服从教师对“想听”的期待,或者说,幼儿是“被想听”了,其动机不出于完全自主的意愿;第二种问题是典型的特殊疑问,幼儿需要在倾听歌曲以后方能回答出来,倾听动机上相对第一种更强烈。但其问题在于,幼儿所要回答的并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他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倾听的动机是“要知道”。

好奇心、主动性、专注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应该要建立在幼儿自主、自发、自由的情感倾向的基础上。相比于这两种设问形式,我们应该努力让幼儿形成“想知道”的意愿,也只有当幼儿体验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感情倾向,才能感知到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从策略上来说,可以尝试“设疑”式导入。“疑”更加强调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设疑者通常会提供一些线索来引起听话者对结果的猜测。以大班歌唱活动《山魈》为例,其歌词为:

这只猴子真奇怪,树上唱起京剧来。层层油彩脸上抹,咿呀咿呀唱起来。白云听见低头找,小花小草小花小草全看呆。

歌曲通过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魈这一外形酷似京戏人物的猴科动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教师设计的设疑式导入为:

“有一只奇怪的猴子爬到了树上,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白云很好奇地低头来找,连小花小草都看呆了!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

这一导入通过白云和小花小草的反应渲染出了猴子的奇异性,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样的猴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才能引起白云和小花小草的这种反应呢?在这一疑惑下,幼儿倾听歌曲所寻找的答案并不是为了回答他人,而是为了验证自己。那么,如果接下来的倾听行为不专注,则满足不了自己好奇心,反之,积极、主动、专注的倾听便能收获到解己所疑的乐趣。

二、学唱:从练习到逗乐

组织幼儿变式练习是为了让幼儿记住歌词、学会演唱。常见的形式有:“这一遍我请女生来唱”,“这一遍我请前排的小朋友来唱”,“我们能不能用更洪亮和更优美的声音来唱呢?”“这一遍老师不唱,你们来唱好不好?”

变式练习是幼儿学习歌曲的重要教学原理,但这几种引导方式,不论是指令式的还是询问式的,都忽略了幼儿练习时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幼儿天生的游戏需要。它的问题与设问式导入大同小异,即,教师主观地将“让幼儿去做的事情”等同于“幼儿想要做的事情”。为此,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提高变式练习的愉悦性,让变式练习富有吸引幼儿自愿投入的魅力,问题解决的出路在于让学唱从“练习”转变为“逗乐”。逗乐,即实现练习过程的游戏化,它所努力实现的是:让幼儿边玩边学,在游戏的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潜移默化地学会演唱。在这种教学下,幼儿因为想玩而习得,从而体验轻松学习的乐趣,想学习、爱学习的品质便融入其中了。

组织“逗乐”式的学唱对游戏情境和环节设置有所要求:

1.游戏情境:贯穿活动始终、贴合歌曲意境

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单在导入环节做考虑,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成为承接其持续性学习状态的载体。恰好,歌曲作品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文学性,精当地完成作品分析工作便无需另外再创设情境了。将作品转变为情境,即将看似静态不变的文本转化成为空间丰满的、动态有趣的形式。

歌曲《山魈》所创设情境为:

白云姐姐好想把这只奇怪的猴子找出来,但是这只猴子可淘气了,它藏在了小花小草中间。白云想:嗯,我一定能根据它唱戏的声音把它找出来!

这一情境创设,通过白云想要找出猴子的急切心情衬托出了山魈的另类与有趣,贴合了歌曲本身的意境。此外,“白云找猴子”亦制造出了各种可能性,它是怎么找的,它能不能找出来,都带有无限的可能。

2.环节设置:持续不断的游戏挑战

持续不断的游戏挑战是指,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让幼儿获得不同类型的游戏欣喜。在这样的环节下,教师成为了幼儿的高级玩伴,循序渐进地提出层级明晰的玩法,使得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获得游戏需要被满足的,在“我要,我要,我还要”的学习状态下让学唱兴致持续高涨。

歌唱活动《山魈》的游戏层级有:

(1)请幼儿学猴子唱戏(重点练习“咿呀咿呀唱起来”);

(2)请配班扮演“白云”,站到中间,选一名自愿演猴子的幼儿在“咿呀”句独自演唱,请“白云”猜谁是那只“猴子”;

(3) 请一名幼儿扮演“白云”,站到中间,选一名自愿演猴子的幼儿在“咿呀”句独自演唱,探讨猜声音的策略,请“白云”猜谁是那只“猴子”;

(4)请上一轮扮演“猴子”的幼儿扮演“白云”,站到中间,选一名自愿演猴子的幼儿在“咿呀”句独自演唱,探讨猜声音的策略,请“白云”猜谁是那只“猴子”;

(5)提议用传递脸谱(已有经验)的方式选出猴子(第一句开始传,“脸上抹”句传到的幼儿扮演“猴子”),并练习;

(6)请上一轮扮演“猴子”的幼儿扮演“白云”,站到中间,用传递的方式选出“猴子”,探讨猜声音的策略,请“白云”猜谁是那只“猴子”;

(视幼儿游戏的情况,层级不一定在一个活动中完成,每一个层级不一定只玩一次。)

可以看出,这些层级之间不断在进行着层级性鲜明的微调。对设计者来说,前一个环节都在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努力在让游戏者舒适地掌握游戏玩法;对游戏者来说,每一次变动都是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可以调动起“越玩越刺激”“越学越快乐”的积极体验。

三、 评价:从他评到自评

评价环节在歌唱教学中时常被忽略,也时常以他评的形式出现,如:老师觉得你们还可以再响亮一点/再优美点/加一点动作……

提希望的潜台词是“你们做的还不够好”,虽然也是一种挑战,但教师剥夺了学习主体自我评价的权利,也忽视了幼儿演唱效果背后的学习过程。之所以强调自评,是因为自评涉及到学习者两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品质:自我觉错与自我纠错。这两个品质在一切学习活动中都应该时时被唤醒。

以游戏为载体的歌唱教学方式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在嬉戏,在活动的中后部分,当幼儿基本能够演唱时,便需要学习者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问:“你们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这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幼儿回答:唱得好!

当幼儿评价自己唱得好的时候,教师要有敏感:是真的唱得好、真的没有问题,还是幼儿意识不到问题?如果是前者,教师可以予以积极的鼓励,以让幼儿体验学会的成就感;如果是后者,那么便要及时地让幼儿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幼儿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形成一个更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2.幼儿回答:不好!

首先,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幼儿敢于承认自己唱得不够好的勇气,这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的品质。接下来要追问,“你觉得哪里有困难?”并与幼儿一起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自我反思评价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教师和幼儿在刚进行这种环节互动的尝试时会遇到困难,但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地、循序渐进地共同养成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