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益生菌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益生菌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嘧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第一阶段将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给予益生菌联合SASP和单独的SASP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的缓解率;第二阶段将缓解后61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益生菌联合SASP和单独的SASP治疗,治疗6月后观察1、3、6个月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内镜评分。结果 第一阶段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能有效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但在缓解期维持治疗中,合并使用益生菌和SASP是没有必要的。

【关键词】 益生菌;SASP;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按病情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UC的治疗原则是在疾病活动期诱导缓解,在缓解期避免复发[1]。迄今,氨基水杨酸盐已成为轻、中度UC诱导与维持缓解治疗的第一线药物。动物实验[2]和临床证据[3]显示,肠道菌群在U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是治疗UC的新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轻、中度活动性UC患者90例。经过4周治疗,其中61例达到临床缓解,经临床表现、电子肠镜及病理确诊。UC的诊断符合全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规范共识意见[4]的建议。

第一阶段将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第二阶段将缓解后61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情况具体见表1。

1.2 方法 第一阶段,治疗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成分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1500 mg和SASP药物,治疗组常规服用SASP药物,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缓解率。第二阶段,治疗组继续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及SASP药物,治疗组口服SASP药物,治疗6月后观察1、3、6个月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07年)制定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也称Mavo指数,≤2分为症状缓解。根据改进的Baron内镜下UC 活动度分级标准记录:0级:黏膜正常;Ⅰ级:黏膜充血,血管模糊;Ⅱ级:黏膜有接触性出血;Ⅲ级:黏膜有自发性出血;Ⅳ级: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分别记0、1、2、3、4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及机制比较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可能与肠道黏膜的感染和免疫紊乱、个体的遗传、环境有关系[5]。近来,随着对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肠道菌群有着重要作用。很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6],同时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补充益生菌,促使失调的肠道菌群正常化[7],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的恢复[8]。Bibiloni等对34例SASP治疗效果不佳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给予含有4种乳酸杆菌株、3种双歧杆菌株和嗜热链球菌的益生菌制剂治疗6周,缓解率为53%[9]。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治疗4周后,应用益生菌联合SASP与单独SASP比较,临床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机制有:① 益生菌可通过种植与肠道黏膜上皮,竞争结合位点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另外可直接产生抗菌物质,阻止病原菌的生长和入侵,调节肠道菌群正常化。②益生菌能增强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菌膜屏障,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同时可在消化道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减少肠内pH值,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③ 研究发现,益生菌能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TGFβ)等的表达,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NFγ)等的表达。

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维持治疗中,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复发率及治疗后的內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合并使用益生菌并未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确切的原因尚不明确,考虑与SASP影响益生菌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聚集有关。

总之,使用SASP合用益生菌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治疗具有比单独应用SASP更好的疗效。同时合并使用益生菌和SASP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本次临床观察样本量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行大样本的临床长期观察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Fiocchi C.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Current concepts of path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Minerva Gas troenterol Dietol,2002,48(3):215.

[2] Fedorak RN,Madsen KL.Probiotics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lnflamm Bowel Dis,2004,10(3):286299.

[3] KRUIS W,FRIC P,POKROTNIEKS J,et al.Maintaining remiss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the probiotic 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 is as effective as with standard mesalazine.Gut, 2004,53(11):1617l623.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5] Hanauer SB.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Inflamm Bowel Dis,2006,12(5):39.

[6] Dotan I,Rachmilewitz D.Probiotic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ction.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5,21(4):426430.

[7] Kuhbacher T,Ott SJ,Helwig U,et al.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ta in relation to probiotic therapy (VSL#3) in pouchitis.Gut 2006,55(6):833841.

[8] Borody TJ,Warren EF,Leis S,et al.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using fecal bacteriotherapy.Clin Gastroenterol,2003,37(1):4247.

[9] Bibiloni R,Fedorak RN,Tannock GW,et al.VSL # 3 probioticmixture induces re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m.Gastroenterol,2005,100(7):1539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