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及其改革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及其改革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2世纪起,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高校)已经走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承和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

一、目前高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府:知识与职业的博弈

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将大学教育定义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当代,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十分凸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尴尬和相互矛盾的局面。随着高校(大学)中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的增强和普及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和猜测高校(大学)究竟是为人们传递理论视野和人文精神还是提供专业知识和就业途径的问题,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议题。

(二)学科之间的壁垒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区分与隔阂莫过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和区别。一直以来,在高校教育中始终将学科的独特性与异质性视作重要一面,尤其当代高校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高校本科教育日益向专门化发展,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性、专业性特点日益突出,学科设置完全按照社会与经济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整合,各高校纷纷设立所谓的“热门”学科和专业,专业内容的实用性、暂时性和时尚性特点日益显著。这实际上偏离了大学最初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当然,高校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学教育。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给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了难度和障碍。大学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巨大区别及不断明晰化的社会标准使得学生们只重视和看好“热门”专业,对“热门”学科与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缺乏兴趣,对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教育更是不屑一顾。

(三)教学体制的僵化与硬件的匮乏

在高校教育中,教育体制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高校教学体制面临了重大挑战。

1.教学方案缺乏伸缩性。教学方案一经制定便难以更改,学生必须完成固定时间的学习才可以毕业,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提前毕业,也很难了解学校培养方案,不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受教育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大部分(约67%)人回答“了解得不多”。

2.学习内容不具有可选择性。学生一般不能改变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学生不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在调查中,只有1/3多一点(41%)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是自己想学习的专业,其余大部分都回答了“不喜欢”或“没有感觉”。

3.课程考察方式比较单一和死板。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课程学习的标志,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真实能力。认为学校考试方式“一般”的人数最多(48.2%)。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业与智力能力的指标,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应具备另一种内容和形式。

(四)教师与学生:两种主体的隔阂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高校体制中的核心内容。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从教师的角度看,其角色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型思维,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能够潜心钻研学术,为学科学术理论进步做出实质性贡献,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面上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的高校中这样的教师屈指可数、愈来愈稀少。当然,出现如此变化的原因很多。

二、高校教育问题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是以综合性、整体性的角度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学科。教育社会学认为:任何教育问题都是社会的原因或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涂尔干用社会学方法所作的解释,有两种特征:社会被视为环境,可以决定教育制度。任何教育制度都是社会的表现,都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但它也负有使集体的道德标准永存的职责。社会结构被视为原因,它可以决定教育制度的结构,而教育制度的目的则在于使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说服个人把社会作为尊重和效忠的对象。”

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是一种社会问题,其原因并不只在于高校或大学教育的缺陷,而是由多种因素和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可以从国家、人才市场、高校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多元关系入手进行简略分析:

(一)国家。绝大多数人认为,国家政府政策在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理念与建设。除了国家宏观制度以外,高等教育在较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拨款及经济资助、提供宽松的财政政策等,其本身也具有了更多科层化的特征。

(二)大学。近代以来,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十分尴尬和相互矛盾的。大学究竟为人们传递理论视野和人文精神还是提供专业知识和就业途径?为此,马克斯・韦伯(M.Weber)也曾经深刻思考过。

(三)大学生。当代人都将大学当作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和就业的重要途径,进而人们觉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他们认为: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严重滞后,高校教育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高校不仅成为人才培养场域,也成为了培养就业能力和职业观的基地。这里,应思考高校引领社会还是社会引导高校的问题。完全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偏好建立高校、设置专业与学科,显然违背了大学(高校)最初的目的和宗旨。

(四)人才市场。在当今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市场成为最有自主性、最有力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左右着高校整个发展过程及其结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用人上越来越理性,从之前的唯学历逐渐转变为以能力为主要评测指标。

在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高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或精英时的角色和功能有所不同。

解决和改变高校教育体制和理念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府、高校和人才市场、大学生自身等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协调。只有从国家政策、社会与个人等多元视角和侧面关注和进行分析,才能将高校教育问题看得清、把握得准确。

三、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改革措施建议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但使人服从纪律,也在于帮助每一个人发展个性,在于使每个人具有自治、思考和选择的意识。用康德的术语来说,这句话应该是:应当使每一个人都服从法律,法律即使属于道德范畴,本质上还是属于社会范畴;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心甘情愿地服从法律,因为只有纪律才能使我们合理地发展个性。”

(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找教育改革的思路:

1.应从高校的基本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单一学科或专业的教育模式,建立起综合性、多学科高校,培养适合时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个别企业可能需要专业性人才,但总的来说,社会需要适合现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其中高校应扮演重要角色,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这样的人才应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充分发展和谐结合的人。只有高校教育才能担当此任,高校不能失去和忽略这样的角色和任务。

2.不断与国内著名高校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进行互动和联络,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毫无疑问,高校最早出现在西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如学分制、启发式教学、通识教育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创造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加强交流,通过借鉴和学习缩短距离,谋求共同发展。

3.重视知识、尊重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为人师表。在当今权力和金钱成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条件下,适当地提高教师主体的物质待遇,要改革高等院校的人事与管理模式,摆脱行政化、官本位的办学风气,重视高校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将教学与学术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强行政和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树立和确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使社会尊重知识。

(二)具体的改革措施建议

1.加强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推动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高校发展的目的是教学、教育与学术思想的繁荣与进步,学术应是高校最浓的“气候”。其中,加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是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高校应该放眼世界,把教育的国际化作为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

2.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综合调整。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国内外存在很多差别,国外许多高校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社会,调整方向。

3.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教学计划的伸缩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课程考察的变通性等优点。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相对宽松的空间和时间,能够使学生自由穿梭于不同学科之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4.从更高层次认识高校的性质并予以定位,将高校与知识、科学的高度结合起来,赋予教师和学生探索科学、创新和启蒙的使命和责任。

5.注重实际,在实践中利用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人们的不断理性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大学生十分重视实践并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大学生都提出:高校应注重实践知识,与社会密切联系,增加实践机会。因为,“当大学精神与整个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时候,大学精神将发挥巨大的建设性力量。”

6.突显自身的优势,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实践证明,不顾自身实力而盲目跟随社会和市场的办学行为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也会使高校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应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在关键的学科领域,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继而带动其他学科共同进步。

7.推动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和交流,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

四、结语

随着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教育功能由精英向大众进而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高校的社会功能被进一步增强,高校在整个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高校是社会价值的“孵化器”,高校的改革即是社会价值的转变与思想的改革,思想的改革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内容的改革。

高校教育(模式、内容)人才社会思想社会价值

目前,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素质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很显然,目前的高校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改变,在社会、经济和权力的时空交错中高校任务十分艰巨,道路依然遥远。

参考文献:

[1][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美]乔治・阿克洛夫(Akerlof,G.A)著,胡怀国译,《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关于经济理论新假设有趣结果的论文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蔡先金,“大学与象牙塔:实体与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4]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Lefebvre,Henri.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well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