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动”更有底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动”更有底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和“冬季长跑”在全国大中小学的开展,人们对体育的关注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于是,无论是专业的,还是兼职的,抑或是从事行政管理的,都不约而同地在不同程度上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动”字上,似乎只要“动”了就是体育,只要“动”了就能培养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只要“动”了就能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诚然,体育教学离不开大量的运动,但是,不是运动了就能促进身体的健康,不是运动了就能愉悦身心,不是运动了就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因此,我们不能把体育教学局限于一个“动”字,更不能让它代替体育,而应该站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和体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角度,认真审视当下的运动,综合考量运动中的各种因素,让“动”更有底气

一、考量生理因素,让“动”更健康

人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独具生命色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育着,但它们又有着相对统一的阶段性,这就使得个体在不同的生理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运动能力,也使个体在不同的生理时期承载着不同的运动负荷。这个特点就注定了我们体育教学的安排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不能背离学生的生理基础而贪大求远。具体地说,一方面,运动的强度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并做到大、中、小负荷合理的交替;另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合理安排各生理阶段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运动得更健康。当然还要注意一点,不同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生理基础,具有不同的运动禀赋,这都是我们在运动项目安排时所必须考虑的要素。

例如,“跑”的教学。跑是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运动项目:按照跑的距离,它可分为50米跑、100米跑、8×50米跑……按照跑的训练目的,它可分为耐力跑、中速跑、冲跑……这么多的跑法,完全有条件让具有不同生理基础的学生进行跑的训练,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提升运动素养。当学生们在一个个与自己体能相匹配的运动中自如运动时,他们既能感受到运动的激烈,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基于心理层面,让“动”更有趣

运动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课程,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更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运动时,将伴随着复杂的心理过程,有喜悦、有沮丧,有宣泄、有郁闷,有融洽、有孤独……正是因为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过程,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顾拜旦就在其论著中提出“运动心理学”这一概念,并在他的倡导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专门召开了运动心理学会议,既然运动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我们在体育教学时,就一定要做好学生运动与心理的教育与疏导,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例如,在中低年级开展体育活动——“梅花开几朵”“打开千千结”“我的星光大道”等。通过这些寓心理教育于游戏之中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以及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到团体之中,并在团体活动中享受乐趣。就以“梅花开几朵”为例,首先让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像一个方向小跑,边跑边问:梅花梅花开几朵?学生说:你说开几朵?教师说:我说开五朵(这个数字由教师根据情况而定)。然后,所有的学生必须按要求5个人抱成一团,这样剩下的人就会落单。反复做几次,让淘汰的人体验落单的孤独,从而认识到融入集体的快乐。

三、进行多元评价,让“动”更有活力

有一句教育哲理这样说道:“我们面前有一块土地,土质不好,而且掺着碎石子,在农夫的眼里,它没有提供起码收成的希望。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进行了一番勘探后,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是呀,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他。长期以来,我们常常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过多的关注“选拔与甄别”,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失去了上进的机会,更为可怕的是,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失去了自我。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现状采取多元的评价策略,并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等,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快乐成长。

例如,“前滚翻”的教学。前滚翻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很难规范地完成前滚翻的动作,如果按照以往的评价策略,大部分学生将得不到肯定,这样的结果,将会使好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前滚翻”的兴致。为了让大部分学生在训练中得到肯定,我采取了多元评价策略。首先,根据学生的态度情况进行评价,让那些态度认真、训练刻苦的先行得到肯定。然后,根据学生具体的动作进行积极评点。最后,从整体层面剖析大家的不足,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会在多元的评价中找到自信、找出不足、找出前进的方向。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在组织学生运动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动”,又要考虑学生如何更好地“动”,唯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运动才会更健康,更具活力,更有底气。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