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敏感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敏感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运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发现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在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问题上有一定局限性。在该假说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约束条件构建出新消费模型。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该新消费模型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更具合理性,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消费敏感性并不强,表现出一定的平滑特性。同时还发现,在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消费敏感性呈“W”型曲线分布。

[关键词] 消费敏感性;流动性约束;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6—0073—06

一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居民消费需求是有效需求最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表现出持续疲软之势,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从1990的0.85下降到2009年的0.714,年均下降达0.7%

数据是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下同。。为了缓解居民消费需求的低迷,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如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希望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居民消费需求仍然不尽如意,我国仍面临消费疲软、总需求不足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并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战略。可见,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已引起了决策层的极大关注,因而探讨目前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找出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消费问题,尤其是关注消费与收入的动态联系。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是当期收入水平的函数,随着当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指出不仅当期收入水平会影响消费,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也会影响消费决定。Modigliani、Brumberg[1]和Friedman[2]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简称LC/PIH),认为居民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其中持久收入是跨期一生收入的平均值。LC/PIH假说使消费理论获得了很大发展,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因为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消费与当期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例如Flavin[3]最早研究发现了消费与同期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把它称为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Campbell和Mankiw[4]利用美国1948~1985年的宏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美国居民的敏感系数在0.4~0.5之间,也拒绝LC/PIH假说。究其原因,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Flavin[5]利用美国宏观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流动性约束有助于解释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Madsen和McAleer[6]指出不确定性是导致消费者偏离LC/PIH假说的另一重要原因。因为当居民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时,消费行为变得更为谨慎,使得消费对当期收入变得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