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进闽北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进闽北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据专家调查分析,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闽北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

历史上,闽北是福建南北交通的咽喉,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直至20世纪80年代,闽北仍是福建省经济发展位居前列的地区。到90年代,福建省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而闽北的发展步伐却日趋沉重,城镇化的进程日渐缓慢,闽北的经济也由名列全省前列而退居倒数几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末,闽北户籍人口306万人、城镇化率46%,低于全省平均48.7%的水平。闽北城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城镇数量多、规模小,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闽北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地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辖一区四市五县,共122个乡镇,其中建制镇76个。2005年,首位城市南平市区的常住人口为22.5万人,与第二位的邵武市区人口11.5万人相比,首位度只有1.96。光泽、松溪、政和三个县城人口规模就更少,仅3万多人。全市城镇规模处于小、散、低、弱状态,城镇人口集聚程度偏低,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规模效益差,综合竞争能力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二、弱质农业制约了闽北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业的弱质性,其核心就是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生产和农业产业化更多地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表现为农业产业的粗放经营和外延式的发展,导致了资源利用率的不足,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城镇化过程中的市场窒息与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闽北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因素。

三、城镇缺乏主导产业的有力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动力不足。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闽北经济缺乏活力,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不大。城镇发展缺乏主导产业的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多为资源加工型,拳头特色产品不突出,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较弱,第三产业难以拓展,限制了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影响了城镇规模扩大和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流动,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难以形成,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配套政策不健全。从区域规划建设来看,缺乏区域规划的整体协调和指导,区域城镇布局不尽合理,横向联系松散,城镇功能雷同,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重复建设。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配套措施不完善。

推进闽北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业产业化,形成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古以来闽北是福建省的农业大市,且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就目前状况而言,闽北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农产品附加值低、规模企业缺乏、农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闽北有效推进城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基础保障作用。农产品基地建设,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生产基地建设是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增加农户收入,从而增加购买力,活跃农村市场,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推动闽北农村城镇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重要载体,是在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以后,快速成长起来的产业,是一个一举多得和牵动全局的重要产业,对于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衔接产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壮大县域经济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闽北城镇化发展,必须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强城镇发展的集聚作用。市场是农业产业化向前发展的导向和结果,也是小城镇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有利于吸引人流、物流,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由专业市场带动小城镇建设。目前全国5万多个集贸市场中有3万多个在建制镇,这些市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闽北应以市场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点,依托龙头带产业,基地带农户,建设如武夷山市“东方茶都”、建瓯市“中国笋竹城”、建阳市“绿色食品城”、延平区“天新果蔬批发市场”等为主框架,各类综合农贸市场为网络,“窗口”市场和农民购销大军为补充的专业大市场,推动闽北城镇化发展进程。

(四)立足资源优势,构建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城镇群。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化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构建特色城镇群。以全省建设闽西北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带为契机,发挥如建瓯、顺昌“中国竹子之乡”的品牌优势,发展名优水果生产;建立优质甜橙、早熟桃、早熟梨、南方葡萄、奈李等优质水果产区;大力发展瓜菜菌业,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如建立顺昌、建阳、延平、浦城、邵武等珍稀菌类生产优势产区。据预测,国内绿色食品年需求量增长将达30%,闽北的优势、特色是“绿、旅、新”,以绿色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动绿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是闽北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来到闽北考察、洽谈合作的台商越来越多,农业是台商投资闽北的重点之一,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反季节蔬菜等项目。闽北应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契机,借助闽北产业集中区发展合作平台,引进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优新品种、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畜牧业、乳制品加工业、竹木制品加工业及茶叶、蔬菜、笋、菌等绿色食品种植与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研等领域,全面拓展与台湾的农业合作,整合优势资源,联手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如集中力量抓好建阳、武夷山、将兴对台农业合作食品加工示范区和延平区夏道山后对台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与台湾农业合作的新突破、新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看成一个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把支持小城镇建设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也要重点扶持小城镇建设,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技改的贷款,增加小城镇建设的短期贷款。财政支农和金融扶持都应有利于企业向城镇集中。政府要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企业、外商、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闽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在资金筹集方面要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浙江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2000年以来,浙江资本快速涌入南平,2007年1~11月,引进浙资项目94项,实际到资17.8亿元,占所有省外投资的67%,而在与浙江毗邻的松溪、政和与浦城三县,这个比例高达90%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江浙商人出现在闽北,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资金渐渐渗透到了闽北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承接着经济辐射的同时,闽北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上海等地“淘金”。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浦城、松溪、政和三个县有近15万人在长三角地区经商务工。一部分“北上军团”从长三角地区淘到了经验和资本,又回到故乡创业,利用本地资源,在当地创办了大批加工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几年,闽北各地农村大小加工厂遍地开花,相当部分是由这些“回乡团”创办的。

三、科学规划,择优发展中心城镇

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闽北现有的城镇建设水平和实际情况来看,以现有建制的城镇作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的乡村,建设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农村小城镇,是闽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闽北按照“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区位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等发展条件,应重点加快建设樟湖、南山、和平、兴田、星村、将口、麻沙、水吉、南雅、徐墩、东游、石陂、镇前等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中心城镇,特别是搞好高速公路沿线互通口乡镇和南平工业园区、闽北产业集中区等所在乡镇的发展规划,配套相应政策措施,努力发展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城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