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拟标题夺人眼,活用修辞点睛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拟标题夺人眼,活用修辞点睛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是准确、精炼并且具有吸引力的。要想拟定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闻标题少不了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灵活的使用修辞手法。本文将从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和修辞两方面入手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标题 语言 修辞

人们常把新闻标题比作是新闻的“眼睛”,“眼睛”亮了,新闻就“活”了。新闻的标题是一则新闻首先展示在读者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动有趣并且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定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从而争夺到读者的“眼球”。要想让新闻的“眼睛”变成一双“美目”,就要巧妙的运用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方法,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对新闻标题中运用的诸多语言技巧进行分析,简单总结使新闻标题更加妙趣横生,吸引读者的方法。

一、语言之“巧”

1.语音

在新闻标题中巧妙的运用语音,可以使新闻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王力先生说,“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巧妙的运用音韵和节拍,可以达到使标题读起来有音乐般美妙的效果。

(1)音韵的运用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韵律和谐,意蕴深远。如果使新闻标题也具有这种古典的韵律美,不仅可以使标题简洁明了,而且形成一种形式上的美。例如:

1)南方供暖 政府该管 (《人民日报》2013.1.9)

2)莫言一枝独秀 文学冷清依旧 (《新华日报》2012.12.25)

标题⑴中“暖”与“管”,韵母相同,形成一个押韵的标题,标题⑵中“秀”与“旧”押韵,并且形成对偶格式,上下两句形成鲜明对比。

(2)节拍的运用

要想使标题具有音乐美,节拍运用的必不可少。节拍的运用可以使标题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一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拟用富有节奏感标题,在没有读新闻之前便能使读者受到一定的鼓舞。例如:

1)稳健经营二十载 创新引领铸佳绩 (《人民日报》2013.1.9)

2)肩负人民重托 开创美好未来 (《中国青年报》2012.11.15)

标题⑴采用的是二二三节拍,标题⑵采用的是二二二节拍。这样的标题在读者阅读之前,就能使读者振奋精神,而后使读者能够心情愉悦地去阅读新闻。

2.词语

(1)巧用新词

随着网络新词层出不求,在新闻标题中使用这些新词也成为一种时尚,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网络新词,不仅可以使题目新颖,还能够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例如:

1)新华网评:雨雪突袭,菜价咋hold住 (新华网 2013.1.9)

2)微话题:跨年大吐槽,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新浪网 2013.1.4)

标题⑴中使用了“hold住”这个网络新词,这个词属于中英混合词,词义是“保持住,控制住”的意思。这则新闻主要是说如何在冰雪突然来袭的恶劣天气条件下稳定市场菜价的问题。标题(2)是一条网络娱乐性新闻标题,标题中运用了“吐槽”(含有“调侃,揭穿”之意),“雷”(含有“惊吓”的意思)这两个流行的网络新词,主要是盘点网友对于各大卫视跨年晚会的评价。这样的标题读起来轻松幽默,有一定的娱乐效果。

(2)模仿造词

现如今不仅新词不断涌现,同时,对于新词的模仿,或根据需要临时创造一些词同样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鲜感,起到陌生化的效果。例如:

1)“通胀虎”虽进笼 “稳物价”任务重 (《新华日报》2012.12.25)

2)“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 (《市场经济导报》2000年第七期)

标题⑴中的“通胀虎”就是根据,先前流行的如“蒜你狠”“豆你玩”等仿造的,主要是用于人们抱怨某些商品价格不切实际的飞涨而创造出来的调侃式词语。这里“通胀虎”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现象。而且还与“笼”,“重”两个词形成了语音上的音韵复现。标题(2)中出现了常用的“定心丸”,也出现了仿造“定心丸”临时创造的“闹心丸”,并且两词形成对比,还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使得题目既有新鲜感又有吸引力。

(3)词义转换

在汉语中每一个词的表达意义是固定的,新闻标题中采用了引号将一个词的一部分加上引号,将词拆解运用,词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标题读起来总要细细揣摩一番,才会领会其中的巧妙。读过这种“怪”题目的新闻内容后往往会报以会心一笑。

1)心“肝”情愿 为夫奉献 (《中国青年报》2012.11.4)

2)秋天的时尚“格”调 (《新闻晚报》2002.10.19)

标题(1)中“心肝”一词中的“肝”被加了引号,是对“心甘情愿”这个词的谐音运用,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新闻主要是赞扬一个已与丈夫离婚的妻子,在丈夫患肝病时,毅然与丈夫复婚为其捐献肝脏的事。这个“肝”字一举两得,既点出了是捐肝的事迹,又赞扬了妻子的品德。标题(2)“格调”的“格”被加了引号,“格调”一词词义是“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这里将“格”加了引号后意思是“格子的图案”,原来说的是这个秋天流行格子图案的衣服,脱离了“格调”的原义,但读过新闻方觉拟题的巧妙。

(4)语素叠现

新闻标题的拟定还常运用语素叠现的方式,语素叠现可以使若干概念联系起来,突显某个事物,具有强调性,并且可以使标题展现出音乐美,韵律性。例如:

1)不能把庸俗、低俗、媚俗当通俗(《光明日报》2010.8.23)

2)2012――乱局 棋局 变局 (《人民日报》2012.12.25)

标题⑴中把“三俗”并举,“俗”这个语素叠现,文章紧紧围绕“俗”这个关键语素展开,虽然都是“俗”,但要严格区分三者的不同,同时使标题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标题⑵,将“局”这个语素叠现,分别与“乱”“棋”“变”组合,凝炼的概括了2012年的世界局势。

(5)口语词运用

在新闻标题中适当得使用口语词语,不仅不会破坏新闻标题的美感,而且还会收到简单几个字胜过千言万语的效果。例如:

1)真咯好,改厕也是奔小康 (《新华日报》2012.12.25)

2)地宝村 幸福和橡胶一样瓷实 (《人民日报》2013.1.14)

标题⑴中,“咯”字的运用恰到好处,这篇新闻主要是报道的是某村积极改善村民家中厕所条件的事,看似小事,其实意义重大,从这件事上体现出要想实现奔小康这个大目标,其实应该从群众生活的细处出发为群众做实事。一个“咯”字,可见是以一个普通群众的口吻在说话,说明群众确实从这种细节的工作上得到了实惠。这样的标题比拟一个华而不实的标题更具有说服力。标题(2)中,用了“瓷实”这个口语词汇,来形容地宝村村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篇新闻依然说的是关于基层农民的事,运用这个口语词既能与新闻内容相符合,又能贴近与基层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3.句型

(1)陈述句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陈述句形式,可以使读者清楚得了解到新闻的主要内容,再选择是否要进一步阅读,特别是在追求高效生活节奏的今天,这样可以使新闻的传播更快捷,又为读者节省时间。例如:

1)雾霾继续最高级别预警 (《人民日报》2013.1.14)

2)吉大校园爱心接力救助白血病男生 (《中国青年报》2013.1.10)

标题⑴使用了陈述句形式,简单明了的说明新闻内容。标题⑵,可以算是一句话新闻标题中已经包含了是谁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将主要信息交代明确,这样的标题读者光读题目便可知晓新闻内容,为读者选择性阅读提供了余地。

(2)祈使句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祈使句,可以达到呼吁,倡导的作用,以便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

1)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有书读 (《陕西日报》2012.12.18)

2)让进城农民离村不弃业 (《陕西日报》2012.10.8)

以上两个标题均使用了祈使句形式,所涉及到了教育和农民问题,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有利于呼吁人们引起注意和重视。

(3)疑问句

疑问句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可以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同时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1)太阳能热水器“藏”百叶窗?真的 (《江南晚报》2013.1.17)

2)养老金涨多少?上半年确定 (《内蒙古晨报》2013.1.17)

标题⑴运用疑问句式,设置了双重悬念,首先读者会疑惑关于如何“藏”,其次回答“真的”又会使读者疑惑是否确有其事。这个标题运用一问一答设置了双重悬念。标题⑵运用疑问句式,主要是针对目前公众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运用疑问句的形式可以吸引到那些特别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来阅读。

(4)感叹句

感叹句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句子,它可以表示赞颂、喜悦、愤怒、叹息、惊讶等强烈感情,句末使用感叹号。正因为感叹句的这些特点,感叹句也可以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上发挥不小的作用。例如:

1)快!救人!救更多的人!(《光明日报》2010.8.19)

2)“86个孩子”有学上了!(《中国青年报》2012.12.28)

标题⑴使用了三个感叹句,是直接引用新闻中人物的语言。新闻讲的是一名特警在舟曲特大泥石流后抢险救灾的事迹。标题不仅突出了当时情况的紧急还透过这样的话语展现了新闻人物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救更多的人的精神。三个感叹虽然简单却蕴含了丰富情感。标题⑵,是一组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这组报道主要关注一所农村小学在合乡并镇政策实施后,村里的86个孩子面临上学难的问题,最终问题得以解决,这篇报道作为该组报道的终结篇,终于带来了喜人消息。一个简单的感叹号不仅包含了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感慨还有那份为孩子们高兴的喜悦心情。

二、修辞之“活”

汉语中修辞之丰富,为新闻标题的拟定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在拟定新闻标题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修辞手段,可以使新闻标题真正“活”起来。

比喻在新闻标题中应用有利于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例如:

水上“长城”渐渐成型 (《中国青年报》 2012.12.28)

这则新闻标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十周年综述,标题把南水北调工程比喻成水上“长城”,凸显出工程建设的规模之大,用时之长。比喻生动形象,突出重点。

比拟的修辞方式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物当人写,把人当物写,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可以使题目富有跳跃性,激发读者的想象。例如:

1)灰蒙蒙 厦门空气昨“病”了 (《海峡导报》2013.1.18)

2)(肩)373块广告 117首作品 中英诗歌走进武汉轻轨1号线

(主)诗意穿越这座城

(《人民日报》2012.12.24)

标题⑴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厦门的空气污染比喻成“生病”。这样的比拟可以形象的说明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表达出对城市污染的忧虑。标题⑵也运用了比拟手法,“穿越”一词运用的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和诗意。

双关是一种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一句话能够表达两个意思的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段。例如:

(肩)谬传2500年的预言不攻自破

(主)“末日”醒来,你是否还在梦里

(《新华日报》2012.12.22)

这则新闻标题巧妙运用双关,“末日”含有两层意思,一个是2012年12月21日这天,一个是指这天是“世界末日”的传言。文章标题使用“末日醒来”,一方面说的是2012年12 月22日已经到了,一切正常, “世界末日”根本没有发生,同时也希望相信“末日论”的人们从谬误中走出来。一语双关,在诙谐幽默中抨击了没有科学根据的“末日论”。

借代是指舍去人或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运用借代可以在新闻中增加悬念,同时突出事物特征,使标题简洁、形象。例如:

红袖章:金川河边夕阳红 (《新华日报》2012.12.26)

这则标题运用“红袖章”指代南京鼓楼社区老年护河员们,“金川河边夕阳红”赞誉了这些老年人恪尽职守的精神。“红袖章”在读标题前还不知道是谁,读过新闻才知道是指代的谁,这则标题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小悬念。

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起到相互映衬或突出的作用。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往往能突出主题。例如:

小面馆吃出大爱心 (《中国青年报》2012.11.8)

这则标题用“小”与“大”进行了对比,意在突出“爱心”的大,本篇新闻主要说一个爱心故事。某高校一学生家庭困难需要帮助,同学们知道了他的困难后,纷纷到他家所经营的面馆就餐,在不伤害这个同学自尊的情况下奉献爱心。这些乐于助人的同学使小面馆里盛满了大爱心。

仿拟主要是仿拟前人的句式以表现新的内容。仿拟句式在新闻标题中可以增加亲切感又富有新意。

1)(肩)全球运营里程最长 京广高铁全线贯通

(主)贴地飞行,千里京广一日还

(《新华日报》2012.12.27)

2)乌海:两会“静悄悄”地开(《内蒙古日报》2013.1.9)

标题⑴仿拟的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这句诗。同时又运用“贴地飞行”这种夸张手法表现了京广高铁的快速。标题富有诗意又富有创意。标题⑵仿拟的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这首歌名,读起来十分亲切。

参考文献:

[1]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若琳(1991.2-),女,内蒙古赤峰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从事当代语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