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小的核舟,大大的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核舟记》: 小小核舟,精美绝伦。
魏学《核舟记》中所述的核舟是明代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也有关于王叔远早期核舟作品的记载;王叔远晚期的又一成熟力作于1995年在浙江镇海被发现,经专家鉴定,这枚核舟是当时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三枚小小的核舟凝聚了王叔远几多心血和汗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他追求材质的独特。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祛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品,所以桃核微雕奇货可居。而桃核舟又一直被视为果核雕刻的,因为桃核纹路比较粗,有不规则形麻纹,而且有很多小孔深入内核,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且所选桃核须窄而长,比例恰当,能用的材料可谓万中选一。因而,桃核舟的产量屈指可数,据上述材料得知,王叔远也仅雕刻了三枚,现仅存一枚。所以说,在材质的选择上,他敢于选择,敢于尝试。
他追求内容的丰富。魏版的这枚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高也只有二分上下,体积之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竟雕刻成了精致的核舟,上有五个人,八扇窗户,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六件器物,所刻内容之丰富令人称奇。与李日华记载的核舟比较,这枚核舟上的人物由船头船尾各一人增加到船头三人、船尾两人,共五人;窗户由四扇增加到八扇;窗户上的文字由八个增加到十六个;物件少了“几”,却多了“念珠”。可见,即使是同一主题的作品,王叔远也在追求数量上的超越和情节上的不断丰富。
他追求人物的生动。从魏版的《核舟记》来看,人物的刻画可谓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外貌上,如“峨冠而多髯”将苏轼特立独行的精气神予以充分揭示;“袒胸露乳”则体现了佛印的放浪形骸。神态上,如船尾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粗犷、悠闲;“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平静、专注。动作上,如佛印的“矫”“视”似是沉思或沉醉,“袒”“露”“卧”“支”“挂”“倚”等则活画出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超脱潇洒的和尚形象。真可谓“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他追求主题的凸显。三枚核舟都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进行了巧妙构思。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上,“大苏泛赤壁”历史上确有其事,有《赤壁赋》为证;然文中只说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作者却把“客”具体化为苏轼的好友黄鲁直与佛印。其次,在人物的设计上,船头三人,东坡居中,主置明显;三人神态虽异,却都表现出豁达的心胸,暗扣主题。而舟尾一楫“横卧”,二舟子的平静悠闲,与《后赤壁赋》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合。第三,在扣题的技巧上,巧妙借助于文字或物象。先有李版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魏版又加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仅暗示了两次赤壁游的时间,而且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突出主题。
他追求细节的完美。如写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窗户开启自如,上镌对联,栏杆雕花;写佛印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形容其逼真;写题名的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表现笔迹之纤细;写船篷,能看出材质是“篷”;写色彩,题名“其色墨”,图章“其色丹”,黑红相配,色彩和谐、协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的民族风格……真是玲珑有致,令人爱不释手。
他究竟刻了几枚核舟?三枚?远远不够。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也许他一辈子都在刻这枚桃核。王叔远的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完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枚核舟都是不一样的!这些精美绝伦的核舟,像是一朵朵盛开在微雕艺术园地里的奇葩。
课文背后的故事:
传说王叔远生下来刚满月时,在“抓周”的习俗中,抓住了一把小刀。父母本以为他要投身戎马,结果他从来不摸大刀、长剑,手中的刀总是游刃于树木、山石、瓜果等东西上。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树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那里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笔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可是,毕竟他当时的刀法还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