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被夹击的索尼与夏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被夹击的索尼与夏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冲击日企的不仅仅是地震

导语:自去年的地震后,日本企业遭遇的市场“余震”还远未消除。

李渔坐在办公桌前,看着自己新买的IBM笔记本,轻轻地叹了口气:“这外观的好看程度和索尼比,真是差远了。”

不到万不得已,李渔是不会选择索尼之外的牌子的——李渔对于索尼的品牌忠诚从初中的时候就建立了,当时,母亲送了她一个索尼的卡带随身听作为14岁的生日礼物,这也是她拥有的第一件电子产品。自此之后,李渔购买的所有电子产品都是索尼的。这次决定换用IBM的笔记本,李渔可以说是下了个大决心。

李渔的粉色索尼笔记本用了快两年,两年间各种小毛病不时出现,最近更是显示出了些问题需要更换屏幕。咨询了更换索尼原装屏幕以及解决其他所有问题的价格后,李渔直接买了这台IBM,“买台新的已经不比换这换那贵多少了。”

索尼不振,夏普式微

索尼的配件“难找且贵”,早已声名在外,基本上索尼原装配件的价格会比其他品牌贵30%左右。索尼对于技术的保护以及品牌本身的设计成本,推高了配件和产品的价格,这也成了很多用户像李渔一样放弃索尼产品的原因。

诚然,对于定位高端市场的索尼而言,部分用户的流失也在意料之中,但近期市场回馈的经营数字,索尼应该不太会笑得出来:4月底,索尼对外预测了公司的经营状况,虽然预计截至2013年3月,当前财政年度将实现经营利润18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9元人民币)。但不容乐观的是,上一财年索尼发生经营亏损950亿日元,预计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将发生净亏损5200亿日元,2月时的预计为亏损2200亿日元。

这很可能是索尼连续第四年出现净利润亏损。索尼表示,之所以预计净亏损额扩大,是因为截至今年3月的第四财季计入了额外的3000亿日元涉税成本。但这并非索尼面临困境的全部原因,产品竞争力下降导致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产业链受制,都叠加了索尼近期不佳的企业现状。4月上旬有消息称,索尼计划在两个财年的时间内裁员约1万人,约占其全球雇员总数的6%。

索尼的不振并非个案,相反,许多日本企业都正遭遇类似的困境,科技竞争与成本竞争中愈发明显的颓势,让流年不利成为了群体效应。

3月底,代工业巨头台湾鸿海精工以8.09亿美元入股夏普,成为夏普单一最大股东。作为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鸿海入股夏普所暗示的制造业新格局引人关注,这也被解读为“不可一世的日本制造日渐式微”的一个节点。

不利于夏普的新闻接踵而来。4月初,夏普公布了经营预计的一些数字,其中截至3月财政年度的净亏损将扩大至3800亿日元。这是夏普第三次向下修正刚刚结束的财年业绩,此前预计财年亏损数字为2900亿日元。这将是夏普99年历史中最大的一次全年亏损。

夏普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为“由于移动终端液晶屏推迟发货和改革相关支出拖累了利润率”,而其他一些经营出现巨额亏损的日本企业,使用的也是类似的理由。作为日本三大电子企业另一巨头的松下,预计财年亏损也有惊人的近100亿美元的数字,而汽车生产商丰田在2011年底公布的全球销量数字,也比2010年减少了6%。仅仅是某一简单的经营环节差错,无以解释日本企业如此大面积又具有同一性的萎靡。显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投射在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上。

生产萎缩,创新不足

去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对日本企业冲击不小。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本土企业有14家破产,另外还有19家进入了破产程序。工厂被迫停工导致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日本银行在去年4月初公布日银短观调查数据,反映地震和海啸对日本企业产生的心理影响。其中震后受访的大型制造企业,景气判断指数为“6”,而地震发生前受访企业的同一指数为“7”。

尽管如此,日本企业面对天灾的恢复能力依然令人赞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80%的日企都恢复了震前的生产能力,泰国洪灾虽然让零部件供应链放在海外的日企受到冲击,但天灾远不是日本品牌市场号召力降低的原因,对于消费市场需求反应过慢,让日本企业一下子落到了后面。

《华尔街日报》对于日本企业现状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日本公司曾经是消费电子行业的主力军,然而现在它们生产的电子产品根本就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它们产品的差异化做得不够,以至于陷入到残酷的价格竞争当中。当消费者需要变革的时候,它们又无法足够迅速地做出反应,因为资源分布在太多的产品线上,每一个产品线上的资源又太少。”

“比创新比不过苹果,比生产能力比不过三星”,这正是日本电子消费企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一个消费者决定企业生死的年头,日本企业与消费者的衔接做得远远不够,在移动设备浪潮席卷之际,夏普、索尼们依然坚持原有的生产策略。市场不说谎,苹果仅一个季度就能赚100多亿美元,而三星2012年的资本支出预算为410亿美元,相比刷新历史最高亏损额度的日本企业,“市场策略决定生路”不是一句空话。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企业凭借价格上的竞争力,也在侵蚀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

在高端市场核心技术没有优势,而在低端市场欠缺价格优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在市场上仿佛被置于“夹心层”。

从宏观来讲,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企业目前的消沉。

日元持续走强升值,让日本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日本企业将产业链的环节分散在全球各地,而将一些高端产业链留在日本本土,这是日本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的要求,也是日企保护自己核心技术产权的必须。然而本土产业链成本因为日元升值急速增加,致使只能大刀阔斧进行精简计划,实施轻资产战略,出售产业链的部分资产以保障运营效率。

索尼在2009年开始就将供应商数量减半,将工厂数减少26%,并且将一些工厂卖给合同制造商,然后将生产外包给这些工厂。另外,日本企业产品主要瞄准海外市场,日元的升值也直接减少了市场收益,而主要市场之一的欧洲深陷债务危机,也加剧了收益的压缩。

然而,正如日本在二战后能够快速完成重建并且在全球经济中冲高,日本企业虽然陷入困境,但业界与舆论依然无人唱衰。对于日企而言,挑战往往是难得的重新起飞的契机。

抽文

“比创新比不过苹果,比生产能力比不过三星”,这正是日本电子消费企业现状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