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设立生态政区与构建生态型政府;设立黔东南计划生育人口特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及生态旅游;壮大生态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生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七个方面就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根据《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精神,省委指示要着力抓好生态文明的保护和示范建设,加强生态文明价值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现就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设立生态政区与构建生态型政府

对于黔东南州来说,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生态政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在黔东南地域内、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维持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或是去改变人们的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有一定经济基础、生态和谐、社会文明的生态社区。

生态政区的根本宗旨在于引进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不同发展水平的城乡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

建设生态政区需要政府管理重心发生重大位移,以生态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良好形象,在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更加积极能动的作用。生态型政府是致力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现代生态型政府应该是把生态优先作为政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生态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政府的一种核心能力;把综合协调性作为政府生态管理体制的显著特征;把生态科学家咨询作为政府决策机制的广泛构成。从而使政府成为生态政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二、设立黔东南计划生育人口特区

学习山西翼城县计划生育模式申请建立黔东南民族区域生育特区,提倡一胎,允许二胎,杜绝三胎。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借鉴从江占里理念彻底解决我州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城镇职工四二一家庭结构导致的压力及人口素质、数量、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及生态旅游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更加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实现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型。首先是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对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加以有效的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和大力传播,在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中获得建设生态文明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是对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转型。体现在提升认知生态文化,提升心态生态文化,提升物态生态文化,增加体制生态文化等。

促进生态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让民众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从经济方面,这样的参与使得民众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的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与渗透使得民众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的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方面,民众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在科学、经济、技术上对资源实施保护又了客观的可能。在整体层上,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把黔东南的青山绿水推介出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发展成为带动全州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以舞阳河、环雷公山和黎从榕三大旅游区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三个能容纳千万人次的核心景区。积极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实施镇远古城、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麻江下司、剑河温泉及环雷公山、巴拉河沿线等休闲度假区建设,积极申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争取建立国家级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基地。

四、壮大生态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走新型生态工业化道路,要立足黔东南州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钡、硅、钒、铝、林产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太子参、茶叶、蓝莓、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以银饰为主的民族旅游商品。依托日益凸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电子信息、服务外包、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光伏产业、纺织、加工贸易等产业转移。积极争取将凯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围绕我州铝、钡、钒、硅石等重点资源,与东、中部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重点将炉山工业园区打造煤电铝建材一体化示范基地和黔东重要铝加工基地、天柱打造成中国钡化工示范基地、施秉恒盛打造成国际热电联产硅系一体化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寨打造成西部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黔东南州打造成西南钒资源深加工示范基地。

五、加快生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扩大城市规模与提高城市品位相统一,加快城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凯里区域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凯里和麻江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加快规划建设凯里城市高速环线,尽快形成半小时凯里城市经济圈。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中心村建设,争取三年内使村寨面貌有较大改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和开发,注重城乡差异化发展,防止人为造成文化破坏和乡村荒漠化。

六、发展生态农业,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农业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工业、服务城镇化建设、服务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和观光农业,着力构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实施整县推进扶贫工程,对雷公山、月亮山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脱贫攻坚。把制度化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结合起来,重点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工程、林业产业化扶贫工程、特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工程、生态移民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及促进创业就业扶贫工程、农村消防安居减灾扶贫工程等“七大扶贫工程”。

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应树立“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生态功能有价”的观念,尽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黔东南生态补偿试点,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要解决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内容和建立的基本环节;要尽快完成生态补偿的定量分析,制定生态保护标准;完善生态补偿方面的立法,使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等具体补偿工作有法可依;破解生态建设资金渠道单一,提高生态补偿标准,让补偿经费支付方式多样化;解决现行的财税政策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的问题;形成全州层面上统一规范的生态补偿管理体系等。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黔东南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的审视、研究和推进。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黔东南实行生态文明实验区财政预算“计划单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争取国家、省政策上的倾斜及对干部考核制度与其他地区区别对待,作为“GDP”豁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