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波动大的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波动大的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波动性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1 血压的波动性

血压在一天的24 h之内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存在自发性的波动,这种自发性变化即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1987年,意大利学者Mancia报告了在血压水平相当的高血压患者中,BPV高者,其靶器官损伤(target organ damage, TOD)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亦相应增高[1]。此后,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了这一结论[2]

2 波动大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对于波动大的高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结合文献报道,诊断波动大的高血压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①24 h内收缩压最高值和最低之差≥50 mm Hg和(或)舒张压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40 mm Hg;②24 h脉差≥60 mm Hg;③血压变异性≥20%,血压变异性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正常人血压在24 h内呈现节律性波动。多数人有双峰(6:00~8:00和16:00~18:00)。

3 波动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3.1 用药不合理 ①服用短效降压药物,由于短效药物不能平稳控制24 h动态血压及维持原有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波动;②未按血压波动规律用药,服药时间不是选择性血压高峰前,故人为的造成血压波动。

3.2 嗜铬细胞瘤

血压波动大是嗜铬细胞瘤最为常见和最重要的表现,该病患者血压可呈持续性升高、发作性升高和持续性升高伴阵发性升高三种表现,这与瘤体分泌物过量的儿茶酚胺物质的多少有关。

3.3 肾血管性高血压

大部分肾血性高血压患者呈持续性增高,有的患者呈阵发性增高,甚至与嗜铬细胞瘤相似。经腹主动脉造影证实为肾主动脉狭窄,手术纠正后,血压降至正常。

3.4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OSAS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个原因,多数OSAS与高血压并存,有研究表明:40例确诊为OSAS患者,其中20例(50%)合并高血压,这些高血压患者10例血压波动大有的夜间血压超过白昼血压。

3.5 伴严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

这类情况多见于老年女性,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遇有精神刺激、过度惊吓、睡眠障碍等情况,血压明显升高,一但刺激消除,睡眠正常后血压又恢复至原来水平。

3.6 脑卒中急性期

临床发现急性脑卒中血压可明显升高,一项关于脑卒中前后血压的研究显示,27例脑出血患者中19例(70%)有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166mm Hg(前),212 mm Hg(后);舒张压89 mm Hg(前),108 mm Hg(后)。这提示:脑卒中发病时的血压升高可能是机体对脑缺血而产生的生理反应,而且随着脑功能的恢复血压下降。

3.7 伴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这类情况多见于下肢动脉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系统均有明显粥样硬化及狭窄的患者。这类患者多为老年或高龄者,他们的周围中小动脉均可能存在血管重塑,顺应性差,弹性小,对血压的生理调节弱。

3.8 血液透析的肾性高血压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有两大特点:波动大和顽固。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机制多与下列因有关:①水钠潴留;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③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④NO生成减少。

3.9 高血压突然转变为正常血压或低血压的几种情况

①各种原因的休克;②急性心肌梗死;③主动脉夹层;④急性左心衰。

4 波动大的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

4.1 对心脏的损害

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与心功能早期损害(左房收缩期做功增强)有关,且能预测早期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

4.2 对肾脏的损害

国外某研究评估了36例慢性肾衰住院患者的血压。结果表明:夜间收缩期血压波动大是慢性肾衰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4.3 对脑血管的损害

国外某研究将744例受试者的收缩压波动分3个时间(24 h,白天和夜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夜间收缩压波动大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 考 文 献

[1] Parati G, Pomidossi G, Albini F, et al. Relationship of 24 hour blood pressure mean and variability to severity of targetorgan damage in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1987, 5(1): 9398.

[2] Parati G.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Suppl, 2005, 23(1): S19S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