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手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高三一线教师,笔者有幸参与2013年广东卷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众所周知,作文阅卷工作最辛苦、责任重大,全省有近69万份作文,每份作文至少需要两评,1300多名阅卷教师中有600多名教师参与作文阅卷,共评卷八天,还加班一晚,可见作文阅卷工程量之大。同时,毕竟作文分数为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高低,也关系到是否能把几千人乃至上万人“踩”在脚下。所以阅卷教师背负的责任重大。不过要提醒的是,明显感觉到高考作文之间的分差不小,各个分数档次距离大,这不能不引起备考师生的高度重视。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阅卷感受和思考,希望对今后备考有所裨益。

一、学生的困惑

1. 积累的素材不多。

高考后与同学交流,有同学道出考场的困惑:瞬间难以找到合适的素材。平时同学们写作时常常可以运用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的材料,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等,作文俨然成了这些亡灵的画廊。有些资料甚至说经典素材能“百变通”“千变通”,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然而这些文化名人的素材与高考作文主题“慈善捐助”不搭界。当把视角转移到当下这些轰轰烈烈的人物时,发现刘伟、史铁生、袁隆平都不能用来论证观点。因此,高考时不少考生陷入作文素材匮乏的困境。

2. 关注“慈善捐助”不够。

捐助话题是近几年来的社会热点议题,人们对此也褒贬不一。“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高调行善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国民对行善模式的探究以及对行善本质的思考。不少学生可能对此主题有几分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接触过这个主题,对此有所涉猎,但是可能从没思考过现象背后的本质,也没思考过问题的解决路径,当然难以欣赏到冰山下面的风景。若是平时没有经过良好的思维训练或者没有接触过这类主题,要在考场上短时间内有深刻的立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很多考生选择要帮助他人这个简单的立意。因此,高考时不少考生陷入立意肤浅的困境。

3. 论证乏力。

议论文这种文体依旧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深受考生的青睐。议论文需要充实的素材来论证观点,或者需要说理分析来论证中心。可是,有考生不知如何论证观点,对来之不易的素材仅停留于陈述,有堆砌素材之嫌,缺乏深层面的分析议论,导致素材与论点若即若离;有考生只知从正面论述,不知也可从反面阐释;有考生选取的素材很狭窄,只知道当下的“首善”陈光标,殊不知历史上有位宁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不知国外石油大王哈默和富豪洛克菲的慈善事业。其实,灵活地运用古今中外的素材,既能彰显作文内容的宽广性、丰富性,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加强论证的力量。

二、阅卷心得

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立意。可以说,审题立意基本上决定着考生作文的最终命运,审题出现偏差,分数基本定格在30分之内。虽然评卷时一再强调立意无高下之分,但是深刻新颖的立意能反映出考生高超的思维水平,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当然得高分的可能性增大。笔者共评作文近3000份,对作文的立意和素材有深刻的印象。

1. 不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本质,只关注一个家庭,立意一般。

虽然新材料作文强调立意开放性、多元化,但更要注重立意的限制性。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考题材料为一则简短的叙事性材料,材料的核心即主题无疑是慈善捐助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从命题角度来看,命题人选择这则材料的原因就是基于对慈善的思考,以及基于对三个家庭对于捐助不同态度的实质的思考,这两方面可以说是命题人的初衷。从作文角度来看,高分作文的立意也主要集中于两类:(1)从宏观方面谈论慈善;(2)从操作方面谈论机智行善或受助。无论是两篇标杆作文,还是广东考试院公布的高分作文,它们的立意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这两类立意。因为这两类立意既符合命题人的想法,也更容易出彩。

绝大多数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其中一个家庭的角度思考,得出下面立意:学会感恩;知恩图报;自尊;自立自强。这些立意虽然符合题意,但仔细斟酌,发现这些立意与材料主题联系不很紧密,也很难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当然难以获得高分,且容易掉入套作的陷阱。其实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指向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绝对不允许考生套作。因此,在审题立意时要尽量把握考题材料的中心,挖掘考题材料的本质进行思考。

2. 断章取义,立意跑题。

有些考生貌似扣住考题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来自于考题材料,但是从考题材料的分析到立意的生成是跨越式,以致立意偏题,这样的作文得分不会高于30分。这类偏题的立意主要有:态度;相信自己;理性分析;坚持自己的选择;懂得低头;坚守责任;待人真诚,等等。这些立意都是考生没对考题材料认真解读,只是截取只鳞片甲就想当然地立意。例如,有位考生写题为“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人生”的作文,下面是其开头语段:

三个贫困家庭面对富翁热情的捐助,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一家高兴地接受了帮助,一家犹豫接受了并声明会偿还,然而另一家却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而我认为我们应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人生。

这是一段彻头彻尾的跑题作文,文章内容也与考题材料完全无关。开头第一段虽然论及考题材料,但作者的立意观点明显超脱考题材料而另立门户,考题材料中并没有“用平常或非平常的眼光看待事情”这样的意思,也没有“如何看待人生”这样的意思。考生自己杜撰偏题的论点,结局可想而知。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可断章取义,而要关注自己的立意是否符合考题材料,否则跑题在所难免。

3. 忽视材料背景,大而化之。

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考题材料永远是作文的原点。大多数考生都会回归到考题材料来思考,且提炼出的主题也符合题意,但是在具体论证主题的时候却忘记考题材料的背景,忽视了作文素材的约束性,犹如脱缰的野马,任凭自己想法而驰骋。例如,有位考生写题为“拒绝同样美丽”的作文,请“欣赏”这位考生的论述:

拒绝安逸,人生奋斗靠自己扎扎实实打拼。

现今社会下,娇生惯养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在家长的襁褓下,无法磨练自己,只当温室之花,却一触即碎。但仍有人选择挣脱襁褓,拒绝安逸,靠自己扎扎实实奋斗。著名演员冯绍峰拒绝钟鸣鼎食之家的充裕富足生活,独自一个北漂在外,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艰难奋斗旅程,却让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位“富二代”。

该考生紧紧地扣住“拒绝”这个话题,论述冯绍峰拒绝富足的生活,但是这却与考题材料不相吻合,因为考题材料反映的是受助者拒绝他人的善意,拒绝他人物质的帮助,而不是泛化的拒绝。这种忽视素材约束性的情况在今年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数见不鲜。也有不少考生泛化地议论“帮助”这个话题,却不知考题材料中的帮助是指具体的物质救济。因此,在选取素材时一定不能忽视材料背景,不能把主题大而化之。

4. 素材缺乏说服力,与论点牵强附会。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材料谈论的是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要考生平时多一个心眼,应该不会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但是,有些考生可能平时写作时习惯于用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化名人来说理论证,以致在高考考场上也强行拉上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化名人进入写作视野。细想一下,这些文化名人能否成为写作素材呢?其实,这些素材与慈善捐助无关痛痒,或者说相去甚远,当然运用这样的素材来论证观点,势必导致说服力度不够,论证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在选择素材时要考虑是否合适,千万不能与观点牵强附会。

三、试卷亮点

今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极少,但是高考优秀作文(50分以上)比去年多了一倍,占总数1.8%,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0.9%。第二次考新材料作文,考生基本适应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在写作时普遍能认真思考,有了些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1. 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

审题符合题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些感知敏锐的考生能挖掘慈善捐助这一现象的本质,探究它的本源,提出富有个性的思想。下面几种立意不能不叫阅卷老师拍案叫绝:(1)从人性的角度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探究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和落实对象。(2)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3)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相互传递爱,让爱双向流动。拥有这种高远的立意为数不少,他们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认识,不是浅尝辄止般的思考,而是纵横对比,深度思考。

2. 灵活的手法,流畅的语言。

语言基本功扎实的考生驾驭语言能力较强,写作文如行云流水,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引用、比喻、拟人、整句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婀娜多姿”富有文采,充满哲思,富有思想,自然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余味无穷。下面是标杆作文的点睛之笔: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的,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三组话均运用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慈善对三个家庭的意义。

3. 广阔的视野,丰实的素材。

平时善于积累的考生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扣住主题的情况下,能自如地运用各类素材来论证,充实作文内容,增强作文说服力。这类考生不仅掌握了当今的典型事例,如丛飞、陈光标,也了解历史的材料,如李白救助杜甫,恩格斯资助马克思;不仅知道国内的事例,如李嘉诚、霍英东,也关注国外的事例,如特雷莎修女、哈默、洛克菲、乔布斯、巴菲特、比尔・盖茨;不仅熟悉正面的事例,如灾区百姓获救济,也思考反面事例,如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郭美美炫富;不仅从社会层面说理分析,也从个体层面选取典型。高分作文的举例往往会兼顾多领域,尽量避免使用同一领域或同一性质的多个例子。这类考生在理解题意、确定基本观点后,迅速搜寻材料库中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可以论证观点的各种材料,选择足以感人的生活经历写记叙文,或比较新颖的观点、比较新鲜的材料写议论文。

四、备考建议

踏着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能够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之长,化为指引自己的经验;发现他人之短,化为警示自己的教训。以下是笔者结合阅卷感受给备考师生的提醒:

1. 认真书写,切忌乱涂改。

初步统计,每份试卷的阅卷时间为一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专业的阅卷员虽然可以掌握文章的大意,但是长时期的辛苦工作仍然让人难免有所偏好。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需要考生特别注意作文的外在形象,若作文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自然会引得阅卷老师的几分倾心。从阅卷结果来看,得高分的考生一般都是书写好的同学,书写不好难以得高分。因此,请同学们在平时养成少涂改或者不涂改的习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能够不涂改的尽量不涂改。

2. 切题准确,紧扣考题材料。

古语有云:“千古文章意为先。”可以说,审题能力几乎决定着作文的命运,若是审题准确,起码可以获得40分。一篇作文的内容能反映学生的审题水平,而作为选拔性的考场作文,审题最能区分考生的理解与思维水平。写作时要紧扣考题材料,注意考题材料的背景,千万不可脱离考题材料而去套作。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往往具有唯一性、独特性。

3. 锤炼语言,提升文采。

虽然也有一些考生写记叙文,但是高分作文几乎都是议论文。个人觉得,广东高考比较适合于写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要想写好议论文,就更需要考生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有流畅的文笔和隽永的语句。在短时间内提升表达能力,需要掌握技术性手法,需要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4. 博观约取,关注社会。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作文的主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或直接取材于社会现象,或对社会现实的宏观分析,今年高考作文主题是慈善捐助,是近几年谈论的热点话题,去年高考作文主题是时代与生活,是宏观谈论社会现实。在阅卷结束后的总结大会上,专家也谈到要多关注具体生活现象。现在的作文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备考时要把思考的触角伸到现实社会,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及其本质,挖掘思想内涵,以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千万不可压材料、压话题,而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其实,根据阅卷经验可知,只要审题立意没有偏差、素材合理,写完800字的作文一般可以得到45分以上。当然作文若是具有机智的构思、清新的文采、浓郁的生活气息,获得高分势所必然。希望广大师生在思想、立意、语言、材料方面多练内功。

(作者单位:中山市纪念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