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浙江逆境突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浙江逆境突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以排山之势来袭的成本上升、外需减弱等不利影响,曾经孕育经济奇迹的长三角、珠三角正通过腾笼换鸟、启动新一轮投资,引导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依赖低成本资源优势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带动,成就了经济辉煌。然而今天,在外需减弱、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减少和信贷缩紧的大环境下,这些地区的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出口回落,经济减速,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并加速外迁或倒闭。

长三角、珠三角是全国经济的龙头,龙头下行,必然导致经济全面下行,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若不能完成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就是空中楼阁。那么,长三角、珠三角能扛住这种阵痛吗?阵痛之后能否诞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广东浙江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希望,危机可能也是转机。

腾笼换鸟,先减法后加法

长三角、珠三角曾在1990年前后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最终都熬过去了。然而,这次它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指望熬过去。因为,从资源禀赋看,它们面临能源、土地等资源供给、环境容量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的约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从国际环境看,出口型、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对外依存度大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需减弱和人民币升值的严峻挑战;从经济结构看,产业低、小、散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广东东莞最具有代表性,其特色是“满天繁星,没有一轮明月”,当地的48.6万家企业中,大企业不多,主要集中在制鞋、玩具等低端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占80%以上,一旦外贸出问题,就会动摇东莞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以低附加值、低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型。广东、浙江等已经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方略。

广东省自今年5月以来,就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主动“腾笼换鸟”,即将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业向西北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能利用当地富余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对发达地区而言。既减轻人口压力,又能将腾出来的土地、能源等资源可以用于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企业来说,则能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增加效益。政府希望通过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政策引导以及政府补贴等手段,使“两高一资一低”、传统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辅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基础的主体产业群。广东省政府计划到2012年,使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再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使全省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5年中,全省支持“双转移”的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与广东情形相类似,浙江企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根据对海宁、永康、嵊州三县市2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今年一季度,约1/3的企业产值、利润负增长;另有13%的企业产值、利润增幅在0-10%之间。在综合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形势下,浙江经济以低附加值产业为主、以低端产业为主的脆弱性充分暴露了出来。低层次的产业严重依赖低工资,依赖外来民工,在新《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实施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对每周5天、每天8小时外以及法定假节日的员工加班,企业必须支付双倍工资。按浙江大部分县最低工资650元、大部分企业每天工作10-11小时、每月休息2天计,职工月收入至少为1700元。这意味着,若新法实施到位,浙江企业劳动用工成本大约要提高36%。低附加值产业过多依赖土地要素。2007年,浙江工业用地总量约为250万亩,承载了约760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未来5年,相应的工业增加值预计至少增长到13000亿元。如果没有产业的提升、单位土地产出的提高,全省工业用地总量要增加100多万亩。可见,低附加值产业、低端产业支撑不了浙江的现代化。

浙江已在为未来发展筹划和行动。当地政府启动了“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以加快经济升级为主线,力图通过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强化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先发优势,使作为浙江产业基础的纺织、服装、机械等制造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特别是把发展生产业与工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将加工型为主的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要效益,促进工业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在对外开放上,浙江的做法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与竞争中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

浙江对待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态度是积极而又果敢的。它们提出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好宏观调控政策从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敢于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它们积极看待部分企业被淘汰的现实,认为这是产业升级中的必然现象,由此而形成的供给缺口会迅速被弥补;它们积极看待产业转移,认为在人工、土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低附加值的产业已经丧失优势,如果不把它转移出去,就难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它们认为在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期望出口长期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以低成本、低价格为主的出口模式,在高成本时代难以为继。从一定意义上讲,浙江经济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总量和速度,而是结构,出口多少不重要,出口什么才重要。

萌动新一轮投资

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过程,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风险,启动新一轮投资就具有远近兼顾的功效,广东、浙江等省已经在酝酿新一轮投资。

广东将启动的新十大工程,共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22项,总投资22770亿元,其重点在交通运输和能源保障领域(附表)。该省提出,全力构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和出省铁路、高速公路等大能力通道为支撑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三大网络”(公路、轨道交通和高等级航道)、“三大系统”(集装箱运输、能源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建设,到2012年,建成出省高速公路通道13条,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左右,轨道交通建设里程达到3500公里。在能源保障项目上,火电项目已经让位于核电,投资额仅为后者的1/2。跨越式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广东未来的趋势,到2012年,全省将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

与此同时,广东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全年实现22-23%的投资增长;对处于调整期的出口产业,争取保持10%的增长;内需方面,保持去年水平,全年维持19-20%的增长,以维持2008年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浙江省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期已过,制造业投资进入调整期,投资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仍有一定增长空间。未来,当地将加快“十一五”重大项目和新一届政府“三个千亿”(“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着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布局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项目,如加快高标准铁路建设,到2012年,建成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钱江铁路新桥、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宁杭铁路、杭甬客运专线、沪杭客运专线、宁波铁路枢纽;加快建设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等项目;力争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800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以上标准铁路接近1000公里,形成杭州到长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铁路交通圈和杭州到各市(不包括舟山)的3小时铁路交通圈。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适度稳定增长,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虽然诸多内外部因素没有为长三角、珠三角留出从容转型的时间,但当地正以强烈的危机意识逆境突围,相信经过阵痛之后,这两大曾经孕育经济奇迹的中国经济龙头能够成功完成发展方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