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学位论文质量越来越引起培养单位的关注。本文结合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分析了影响其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学制、论文撰写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全日制教育硕士 学位论文质量 保障体系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总结性成果,直接体现了研究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 2009] 1 号)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与学术型学位论文相比,专业型学位论文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各培养单位经过四年多的经验积累,对如何保障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目前仍未形成成熟、全面的适用于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
本文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入手,分析了影响其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学制、学位论文撰写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仍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体系,教学内容与实际要求脱离,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方式中,仍是以书本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际能力的训练和现场应对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跟不上基础教育实际发展步伐,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削弱了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和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教育思想的载体,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一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质量学位论文便无从谈起。
(2)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对实践过程系统的、完整的一次总结。可见,实践是保障论文写作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起步晚,使该类研究生的培养过多地依赖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资源,受到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不健全,实践基地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培养效果难以保证,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
(3)以学术型导师为主的单一导师类型,无法保证学位论文指导质量。近年来,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大量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之下,师资力量发展严重滞后。高校现有导师队伍仍以学术型指导教师为主,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了解熟悉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无法保证其学位论文的指导质量。
(4)学制短,论文的写作时间不足。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按照通常的教学安排,第一学年为在校学习时间,论文写作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从开题到答辩时间较为短暂,而这期间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又面临教育教学实践和求职,这些都要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可用于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体现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学位论文,需要较为充足的写作时间,才能保证撰写质量。
(5)学位论文规格和标准不健全,评价体系亟待完善。教育部文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相对于多样化的写作形式,专业学位论文缺乏关于写作规范和评审体系的相关规定。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以及答辩与学术型研究生同时进行,统一管理,学生不由自主地以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模式为参考进行论文写作,难以突出特色。此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主要涉及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这就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对论文的评判,以确保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实际评审过程中,缺少这些专业人员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
2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 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一方面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实地教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堂教学中应多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法,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在课程安排中应尽量增加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去中小学观摩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带着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实际教学领域寻找解决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另一方面,应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全日制教育硕士知识学习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其教学内容需反映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基础教育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先进的、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武装学生,确保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为实际教学服务。
2.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实践
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培养,就要不断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单位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主动加强与基础教育单位的联系,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机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整个实践环节可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为其学位论文撰写提供现实基础和资源。鼓励和提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具体问题并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好的专业学位论文通常能为实践单位带来有一定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实践单位也较容易从研究生中物色到本单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2.3 促进师资转型,积极推行“双导师”指导制度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重要保障。现有师资转型与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是目前许多高校值得借鉴的经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导师资源,通过加强培训,促进现有师资转型。比如选派教师到中小学进行交流学习,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其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同时,在遴选新任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时,注重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选择具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导师,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挖掘社会人力资源, 聘任基础教育系统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合作导师,弥补校内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建立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合作为辅的“双导师制”指导模式。从研究生入学就开始双向培养,从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到实践,两个导师同时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提高理论基础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能力。
2.4 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交叉进行,探索实行小学期制
在现有的学习年限内,要“延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时间,就要使其尽早进入实践选题阶段。因此,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小学期制”,如把一学年划分为三个小学期,以“学习-实践”为重复推进模式。在第一个小学期的理论指导性较强课程学习后,即进入第二个小学期实践过程,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并有针对性地搜集论文写作的资料、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为学位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一段时间后,结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第三小学期的理论学习,在任课教师广博的知识背景指导下,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并在讨论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期制,使研究生结合实践活动提前进入论文选题和写作阶段,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位论文写作时间,充足的写作时间,保证了论文质量。
2.5 规范论文写作规格和标准,完善论文评价体系
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写作标准是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遵循其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弱化理论研究,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倡采用案例教学、经验总结、调研报告或在上述实践成果总结基础上撰写学位论文。培养单位应针对不同学位论文形式,制定详细的参考性较强的写作规格和标准,才能真正促使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使其位论文着重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解决现实问题,并在技术上体现新意。完善学位论文的评审体系,各高校可从基础教育单位聘请专家,建立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从中抽取专家完成论文评阅。同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不要过多强调理论创新,而应该强调技术或实践创新,应以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否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衡量优秀与否的标准。
3 结语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即将迎来第三届毕业生,而对于如何提高其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培养单位应从培养过程入手,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学制、论文撰写标准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
[2] 袁燕燕.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孙红霞,张乐勇,王绍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2(3):54-57.
[4] 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5] 张兴平,孙恒,曹荣,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