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艺术专业课实效性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艺术专业课实效性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具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高校艺术专业课中的《平面构成》是一门以自由表现美为目的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表面形式美感的认知,更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其后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国内高校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体会,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和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1.现实环境

首先,院系不切实际的教学安排导致艺术教学效率的降低,相对滞后的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一些综合院校的课堂制度、考试制度、公开课等,都客观地制约了《平面构成》的教与学。其次,教材内容单一,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强。目前使用的《平面构成》教材普遍存在图例简单、重复、老化,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意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授课教师安排不合理。《平面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由美术绘画教师担任,导致教学思路惯性地引向传统的模仿之路,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

2.教学模式落后

《平面构成》课堂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不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缺乏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简单复制上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模式,以至于学生课后作业盲目克隆甚至利用网络抄袭。

3.学科知识融入不足

现在各大院校《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构成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教学的脱节现象,课程的延续性作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而且,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的平面构成课程教育完全一样,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增加了学生进入专业设计课程以后的学习障碍。

二、对策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平面构成》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拓宽其想象空间与表现技法,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是回归教育本质——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人,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话语权”,并因势利导,以自己在知识、思想和社会经验的优势,“挑战”学生的观点,把他们的思想引入内心深处,达到共鸣。

2.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面对“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设计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从培养“艺术型”设计师转向培养“市场型”设计师。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教师到企业实践,接受企业的培训,也可以聘请企业设计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或教学顾问,向学生传授最新设计理念。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为专业成长打好基础,更让学生的课程衔接学习变得容易。

3.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因材施教以保证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收获。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突破常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与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个人文化素养、基础能力等组织教学,也可以由教师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科学教学方法和形式。

4.多元评价

《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与评价,给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会,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闪现的想法并加以引导评价。评价以“新、巧、异、美”为要求,倾向于大胆突破、锐意创新的作品。评价时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批判意识,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

5.提高作业的相融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长期以来,教师强调艺术要从基本技能训练开始,把设计的“技能训练”和表达自我的“创造”明确地分成先后两个部分,逐步融合。而实际上却是削弱了表达自我的“创造”,学生停留在繁杂的点线面和几何图形面前。因此,作业形式要多元化,材料、电脑、招贴、手工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要结合起来表现平面构成的知识,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三、结论

设计终归是要走向社会的,盲目的设计教学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故教学中可以运用体验发现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实践制作和考察活动带到教学的理论课堂上。除此,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优势,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形式进行讨论发言、点评。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活跃学生创新思维,《平面构成》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升。(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